東華三院

Media Centre

本港唯一悼念1918年跑馬地馬場大火遇難者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獲政府正式刊憲宣佈列作法定古蹟

由東華醫院為紀念1918年跑馬地馬場大火遇難者而興建的「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又稱馬棚先難友紀念碑),於今天獲政府正式刊憲宣佈列作法定古蹟,東華三院對此感到非常高興。作為本港歷史最悠久的慈善機構之一,東華三院將一如既往,繼續透過推廣文物保育及提供文化服務,致力保護、開發及分享本院的悠久歷史文化,向新一代傳承珍貴歷史資產,並藉此宣揚關愛及善慈精神。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位於銅鑼灣掃桿埔,現時香港大球場位置上方山坡,咖啡園墳場的「戊午馬棚遇難中西士女公墓」內,是本港唯一為悼念這場慘劇而建的紀念碑。基於罕有度、原貌度、社會價值和保育價值,紀念碑早於2010年1月21日已被確認為一級歷史建築。

早年跑馬地馬場供非英國人觀賞賽馬的看台是以竹木搭成的「馬棚」,1918年2月26日正進行香港賽馬「周年大賽」第二日賽事,當時馬棚上擠滿觀眾,但由於人數眾多令馬棚不勝負荷,突然倒塌,引起馬棚下層的熟食檔發生大火,不少人因走避不及被燒死或被慌亂逃生的人群踐踏,死難人數逾600人,成為香港歷史上死傷最嚴重的災難之一。

東華醫院在火災後派員參與救援工作,在當時的主席唐溢川的領導下於1922年在現址興建公墓安葬罹難死者,並建立「馬場先難友紀念碑」作為紀念。紀念碑位處山邊,草木葱蘢,清幽如昔,最高一層地台建有兩個涼亭,中間一層的中央為紀念牌樓,最低一層有一對化寶塔。地台全部鋪砌花崗石條,由一段段的花崗石級連起,並有欄杆柱扶手。前方用以支撐最低一層地台的高身花崗石護土牆則砌成弧形,與傳統中式墳地的造型呼應。整體設計糅合西方古典建築與傳統中式建築的元素,極具心思。

「馬場先難友紀念碑」記載香港這場慘劇,事後不忘教訓,全港的消防安全標準亦因這場大火得到改善提升。紀念碑同時也記載民間、東華醫院、政府三方如何大力賑災,即時動員善後,輿死扶傷,濟助死傷者家屬。時至今日,每逢清明時節,東華三院均會派員前往紀念碑掃墓。

東華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來,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復康、興學育才、扶幼導青」的使命和承諾,時至今日,已發展成為全港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慈善服務機構。在過去百多年,東華三院的醫療、教育及社會服務均有長足發展,迎合社會需求,為市民提供收費低廉或免費的優質服務。現時東華三院共有292個服務單位,包括5間醫院、27個中西醫療衞生服務單位、53個教育服務單位及205個社會服務單位,涵蓋安老、兒童及青少年、復康及公共服務;另東華三院文物館負責宣揚東華三院歷史、修復和保存機構檔案以推動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並設立東華三院檔案中心,讓珍貴文化資產得以儲存。

* 完 *

傳媒查詢:歡迎致電2859 7453與東華三院企業傳訊處聯絡

1923年「馬場先難友紀念碑」開幕典禮的照片。

1923年「馬場先難友紀念碑」開幕典禮的照片。

時至今日,「馬場先難友紀念碑」仍然保留當年的面貌。

時至今日,「馬場先難友紀念碑」仍然保留當年的面貌。

東華三院每逢清明時節都會派員前往紀念碑掃墓。

東華三院每逢清明時節都會派員前往紀念碑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