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三院

Media Centre

東華三院心瑜軒與香港理工大學合辦
「第一屆亞太區成癮專業人員協會會議」

目前本港大部分戒癮服務中心只針對單一成癮問題,如酗酒及毒癮等,服務的設計不能同時處理患有多重成癮行為人士的需要,容易造成延誤治療。同時,外國臨床經驗亦顯示,曾經受一種成癮問題困擾的患者,日後也會較大機會患上其他成癮問題。為加深本港及亞太地區業內人士對成癮綜合症的認識及應用,東華三院 「心瑜軒」連同香港理工大學社會科學系今天舉辦了「第一屆亞太區成癮專業人員協會會議」(會議),邀請多位國際著名學者及醫生講解如何輔導及治療成癮問題。

首屆會議於5月18及19日假香港理工大學舉行,並於5月17日設有工作坊。會議開幕禮由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陳肇始教授太平紳士、東華三院主席李鋈麟博士太平紳士及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長者、復康、醫療、環保及家庭)陳載英女士主持。會上有多位享譽國際的講者作交流分享,當中包括由哈佛醫學院成癮研究中心副總監Dr. Heather M. Gray講解成癮綜合症之臨床應用。她指出,當一個人曾經患上一種成癮問題,會有較大機會患上其他成癮問題。因為成癮問題其實只是一個表徵,輔導員需要對各種成癮表徵(addiction expression)有深切的了解,知道它如何影響個人的行為及情緒反應,深入評估引致成癮問題的起因,包括精神問題、性格障礙、成長背景及家庭體系等。因此,成功的治療需要有一套整合的模式,處理成癮問題的最終成因。

東華三院「心瑜軒」是全港首間預防及治療多重成癮綜合服務中心。自2012年10月投入服務至今年初,共為超過530個家庭提供深入的輔導及戒癮治療,當中網絡成癮佔最高比例(39%),其次為性成癮(38%)、吸煙(23%)、酗酒(20%)、過度消費(20%)、賭博失調(18%)及吸毒(12%)等(見表一)。最多求助人的年齡層界乎30至39歲,其次是18至29歲;約七成半是男性,兩成半是女性(見表二及表三)。

根據求助資料顯示,網絡成癮及性成癮的求助數字在過去三年不斷上升。網絡成癮成為最多人求助的成癮問題(36%),而最常見共同出現的成癮行為包括性成癮(54%)、賭博失調(11%)和吸煙(11%)。

「心瑜軒」中心主任陳美璐指出,多重成癮的個案非常複雜(參考個案一),但目前本港大部分戒癮服務中心只針對單一成癮問題,故此多重成癮的患者往往需要到不同的戒癮中心接受個別戒癮服務,過程既花時間,又會減低當事人的求助動機,甚至會延誤治療。

陳續表示,多重成癮嚴重影響個人的精神健康,臨床數據顯示有35%個案確診有精神科疾病,需要臨床心理學家的介入及精神科醫生的藥物治療。

成癮行為除了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之外,還會影響家庭、破壞夫妻關係,嚴重的個案甚至會出現家庭暴力。患者的家人往往同樣感到無助、孤單和沮喪,甚至患上抑鬱或焦慮(參考個案二)。

東華三院「心瑜軒」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成立,專門處理患者的多重成癮問題,透過跨專業的團隊包括精神科醫生、精神科護士、社工及臨床心理學家等,提供心理治療及輔導、身體檢查及藥物治療等,為有需要的患者及其家人提供一站式綜合治療服務。「心瑜軒」亦同時提供社區教育、專業培訓及實症研究。

如對以上資料有任何疑問,可聯絡「心瑜軒」主任陳美璐博士(電話:2827 1408)。

東華三院「心瑜軒」預防及治療多重成癮綜合服務中心

熱線電話:        2827 1000

服務時間:        星期一、三、四、六 (上午10時至晚上7時)

星期二、五 (上午10時至晚上11時)

地址:               香港灣仔軒尼詩道199-203號東華大廈8樓

網址:               http://icapt.tungwahcsd.org/

東華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來,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復康、興學育才、扶幼導青」的使命和承諾,時至今日,已發展成為全港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慈善服務機構。在過去百多年,東華三院的醫療、教育及社會服務均有長足發展,迎合社會需求,為市民提供收費低廉或免費的優質服務。現時東華三院共有309個服務單位,包括5間醫院、29個中西醫療衞生服務單位、54個教育服務單位、219個安老、兒童及青少年、復康及公共服務的社會服務單位,以及2個肩負守護和保育本地歷史文化重任的服務單位,分別為東華三院文物館和東華三院何超蕸檔案及文物中心,負責宣揚東華三院歷史、修復和保存機構檔案等工作,藉此推動保護文化遺產。

* 完 *

(表一)求助個案類別(2012年10月至2017年3月)

成癮種類 人次* 百分比
網絡 199 39%
195 38%
吸煙 116 23%
酗酒 101 20%
過度消費 100 20%
賭博失調 94 18%
吸毒 59 12%
飲食 45 9%
偷竊 48 9%
其他 10 2%
*求助個案包括510名成癮人士及249名家人,由於部分患者屬多重成癮個案,故求助類別以人次作統計。

 

(表二)成癮人士個案年齡

年齡 人數 百分比
12-17歲 51 10%
18-29歲 135 26%
30-39歲 145 28%
40-49歲 87 17%
50-59歲 62 12%
60歲或以上 30 6%

 

(表三)成癮人士的性別分佈

性別 人數 百分比
男性 379 74%
女性 131 26%

 

(個案一)

Simon (化名),38歲,年青時曾經參與非法社團活動,並因酒後鬧事傷人被捕判刑。他獲釋後希望重新投入社會,並成功戒煙及戒酒,但卻因工作及生活壓力而開始炒賣股票,最後欠債超過50萬而申請破產。與此同時,Simon開始看色情電影及手淫成癮,無法集中精神工作,並引致情緒緊張、感到無助和焦慮等。幸其察覺事態開始不受控,在網上找到「心瑜軒」的服務並主動求助。於「心瑜軒」接受治療後,Simon明白成癮行為並非正確的減壓方法,於是開始學習其他活動,例如踩單車、保齡球等。惟過程中,他又接觸了網絡遊戲及購買手辦模型,不自覺中又開始沉迷,高峰期每月花費超過一萬元,更開始進行炒賣活動而再度陷入經濟困境中。最後,經過持續深入的輔導,Simon終於明白自己成癮行為背後的原因,其實是渴望得到一份新鮮感及刺激感。輔導員協助Simon留意自己高危的處境,盡量避免接觸股票及網上色情的資訊,把自己的財政交給家人保管,並建立一些能夠放鬆但具挑戰性的活動,例如長跑,重新策劃自己的生活及未來方向。

 

(個案二)

王先生(化名)的兒子Johnny(化名)小學期間發現有讀寫障礙及專注力不足,學習成績不如理想,曾經多次轉校。由於Johnny的生活找不到成功感和滿足感,加上不善於溝通,結果初中開始把所有的時間和精神放在網絡遊戲上。網絡中的角色和「過關」為他帶來的興奮及滿足感,高峰期每天打機超過12小時,亦曾經離家出走到網吧玩3日3夜,即使母親病危亦無理會,最終Johnny被學校開除。王先生在極度憤怒下曾經出手掌摑Johnny,也一度情緒崩潰,在最無助的時候被轉介到「心瑜軒」接受輔導。過程中,王先生開始體會到兒子內心的自卑和無助,明白兒子是在網絡遊戲中尋求成功感和滿足感,於是開始調教自己對兒子的要求,改變雙方的溝通模式及主動修補破裂的關係。經過8個月的綜合治療,Johnny願意重新開始尋找自己的方向及繼續學業。王先生表示,現在與兒子的關係得來不易,感激「心瑜軒」能夠兼顧患者家人的需要,提供全面的輔導服務。

傳媒查詢:歡迎致電2859 7453 東華三院企業傳訊處聯絡

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陳肇始教授太平紳士(前排中)、東華三院主席李鋈麟博士太平紳士(前排左六)及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長者、復康、醫療、環保及家庭)陳載英女士(前排右六),聯同各演講嘉賓及出席嘉賓在「第一屆亞太區成癮專業人員協會會議」開幕禮上大合照。

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陳肇始教授太平紳士(前排中)、東華三院主席李鋈麟博士太平紳士(前排左六)及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長者、復康、醫療、環保及家庭)陳載英女士(前排右六),聯同各演講嘉賓及出席嘉賓在「第一屆亞太區成癮專業人員協會會議」開幕禮上大合照。

哈佛醫學院成癮研究中心副總監Dr. Heather M. Gray在「第一屆亞太區成癮專業人員協會會議」上講解成癮綜合症之臨床應用。

哈佛醫學院成癮研究中心副總監Dr. Heather M. Gray在「第一屆亞太區成癮專業人員協會會議」上講解成癮綜合症之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