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善披遠—香港.東華三院與華人遷徙」海外展覽

日期:2015年10月5日至2016年10月9日

地點:美國洛杉磯華美博物館

網站:http://camla.org/current-exhibits

相關系列報導:

 

 


「懷善披遠―香港 · 東華三院與華人遷徙」海外展覽系列 — 跨世紀華人遷徙

十九世紀中開始,中國內憂外患,加上世界各地對勞工的渴求,觸發廣東地區數以百萬計華人遠渡世界各地謀生的浪潮,美國加州便是其中一個熱門落腳地。

翻開東華三院文物館館藏《1873年東華醫院徵信錄》(年報),當年東華醫院在多艘遠洋輪船上共施贈五十八副「金山裝棺」的開支清楚地記錄在檔案上。這些棺木都是東華醫院安排放在船上,暫時存放航程中不幸身故華人的遺體,回港後由親人認領或由醫院代為安葬,這項慈善服務一直深受華人稱道。這些紀錄是跨越世紀華人遷徙的另類佐證,也反映十九世紀香港和本院與世界緊密相連的關係。

2015年,東華三院慶祝成立一百四十五周年,本院將重新連繫太平洋的另一端,與美國洛杉磯華美博物館合辦「懷善披遠―香港 · 東華三院與華人遷徙」展覽,回顧華人遷徙的歷史以及當中東華三院的慈善精神。


「懷善披遠―香港 · 東華三院與華人遷徙」海外展覽系列 — 離鄉背井的華人

19世紀中葉起到美國謀生的華人以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為主,也有部分背景較好的商人。出洋華人大多來自中國廣東,又以四邑人 (即新會、開平、恩平和台山)居多。

自1848年加州發現金礦帶起淘金熱,全球各地都有工人蜂擁而至。例如在1853年就有至少3萬名華人從香港乘坐輪船到三藩市“淘金”,至1872年,兩地每月更有兩個定期來往航班,接載數以萬計華裔乘客。航運發達有利海上貿易,更促成香港南北行和金山莊商人的崛起,當時不少成功商人更担任東華醫院總理。

華人離鄉背井,遠涉重洋,前途未知卻先要面對三至四十天海上旅程的煎熬。一些輪船公司為增加收入和節省開支,把最下層船艙擠滿貧困的華工,逾額超載與扣減糧食和飲用水是常見的。華工日則並肩疊膝而坐,夜則交股架足而眠,整天囚於艙底,加上空氣污濁,缺乏醫藥,過的都是非人生活,因此船上死亡率極高。據統計,從1850至1856年間,華工出洋死亡率平均達25.2%。經過一輪顛簸最後平安到達彼岸的華工,面對陌生的國度又是另一番挑戰。


「懷善披遠―香港 · 東華三院與華人遷徙」海外展覽系列 — 念故鄉

19世紀中開始,數以百萬計廣東省華人出洋謀生,一別便是數十年,甚至要在異域渡過餘生。可是,他們對家鄉的思念卻從未間斷。

1906年,美國三藩市大地震後引發大火,燒毀了市政府的檔案包括人口出生及公民紀錄,政府必須重新登記資料。一些不法之徒乘機利用這個機會,慫恿一些非本地出生的華人虛報身份,騙取美國公民權。為此,以補領出世紙和家庭團聚等原因到達美國的華人數目大幅增加。1910年,美國政府在三藩市海灣的天使島增設入境審查站,從太平洋入境的亞洲人必須接受審查,核實身份,過程可能長達一年,最終有人順利成為美國公民,也有不少華人被遺回原居地。

在天使島上的華人都被安排在簡陋的木屋內等候審查,不能自由行動。面前未知的將來,更勾起對家鄉的想念。一些華人在牆上刻上詩句,例如「困囚木屋常愁悶,憶別家鄉月幾圓。家人倚望音書切,憑誰傳語報平安」,便描繪了華人在輾轉難眠的晚上,想念遠方的親人。

縱使華人旅居異地多年,但他們依舊認為自己只是過客,時間並未沖淡海外華人對家鄉濃厚的情感。情感上,他們透過書信,與家人保持著一線聯繫。經濟上,華僑又會把自己辛苦儲下的積蓄,以匯款方式透過香港轉寄給家鄉的親人,令他們有更好的生活。

生時念念不忘家鄉,死後能落葉歸根就是這些華人最大的願望。透過東華義莊提供的原籍安葬服務,不少海外華人得以完成身後返回故土安葬的心願。


「懷善披遠―香港 · 東華三院與華人遷徙」海外展覽系列 — 落葉歸根

對於為改善生活終生飄泊異鄉的海外華人來說, 「落葉歸根」是他們最大的心願。19世紀下半期至20世紀中期由東華提供的原籍安葬服務,曾協助無數海外先僑返回原籍安葬,得到後人的供奉。

東華醫院透過香港的轉口港優勢,與海外的華僑團體、輪船公司、善堂及地方組織合作,協助海外先僑返回原籍安葬。這些海內外團體聯繫在一起,構成一個以香港及東華為中心的環球慈善網絡。1899年建於大口環的東華義莊更成為之後半個世紀華人原籍安葬服務的重要中轉站。

藏於東華三院文物館的義莊文獻,見證了華人出洋的歷史,凸顯東華在原籍安葬服務中扮演的中介角色,可說是香港獨有的世界級文化遺產。


「懷善披遠―香港 · 東華三院與華人遷徙」海外展覽系列 — 珍藏典分享:東華三院文物館檔案

美國洛杉磯華美博物館正舉行與東華三院合辦的「懷善披遠-香港∙東華三院與華人與華人遷徙」展覽,這是東華三院文物館首次在香港以外的地方展出珍藏檔案和文物。

接近一個世紀的紙本檔案,記錄了當年東華為華人提供不同的服務,包括協助原籍安葬的故事。同一批檔案早年因存放環境和方法不當,發現時已被蟲蟻蛀蝕至破爛不堪,根本不能打開翻閱。為了拯救瀕危的歷史文獻,保存珍貴的資料,東華近年策動了不同的文獻修復計劃,聘請海外和本地專家修復數以萬頁計的文獻,然後製作數碼檔案,當中包括「東華義莊文獻」。

檔案修復後有利收藏,也保存了東華與香港息息相關的歷史。有系統地整理資料,在適當時候與大眾分享,可以把歷史傳承給下一代。為此,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即將推出名為「珍藏∙分享-東華三院文物館檔案」的網站,分階段上載部分精選的東華檔案,與全世界分享這些源於東華的珍貴歷史資源,傳承箇中的精神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