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東華

2018年中秋節前夕,一場交通意外帶走了阿LING的丈夫,遺下了她與兩個年幼的女兒。「媽媽,不可以哭!不可以哭!」大女兒心疼地用手掩著阿LING的眼睛。


大女兒當時只有五歲,親友都對她說,她要堅強,媽媽靠她支撐,她要生性,因為她要幫媽媽照顧妹妹她;還沒來得及傷心就被催促著成長。


童年,理應是快樂無憂的歲月。當孩子遇上親人離逝或情緒創傷,他們未必懂得表達和處理。因此,適切地支援孩子按自己舒服的方式表達感受十分重要。


2018年中秋節前夕,由於颱風山竹襲港後道路不通,阿 LING 的丈夫收工後獨自駕電單車到上水與親友過節,她則與兩個女兒留在家中。到晚上 11 時多,電話突然響起。


「我當時已和兩個女兒入睡,同住的奶奶拍門叫醒我,原來是警察打電話來,說我丈夫出了事,要我馬上帶齊他的身份證明文件到醫院。警察打了很多通電話催促我,我丈夫電話又聯絡不上。我當時心好慌亂,總盼望這不是真的。因為颱風剛過,我和老爺在街上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士。到了醫院,原來我丈夫已經走了,警察安排我去見他最後一面。他們揭開塊布,我見到我丈夫隻手,我就認得是他。」

突然失去摯愛,內心承受著極大的傷痛,阿 LING 不敢向兩名年幼的女兒透露爸爸死訊,事發翌日早上如常將她們帶返幼稚園上學。「我兩個女兒都在東華三院黃士心幼稚園讀上午班。我告訴老師丈夫剛意外過身,我可能短時間內需奔波處理他的身後事。我怕自己趕不及接他們放學。老師叫我不用擔心,若真的趕不及就打電話回校說一聲,學校會幫我照顧小朋友。」


事發後,阿 LING 天天以淚洗面,兩個小朋友常常追問爸爸何時回家。面對孩子的問題和突然而來的經濟壓力,她對未來日子深感徬徨。「學校好關心我的情況,知道我有經濟困難之後,幫我申請東華三院的緊急援助基金以處理丈夫的身後事,又特別留意兩姊妹有否出現情緒問題。」



妹妹只得三歲,不理解甚麼是死亡,會以為爸爸可以好像卡通人物有不死身,又以為爸爸睡醒就會起身,每天就是傷心地嚷著要見爸爸。姊姊當時亦只有五歲,但卻出奇地冷靜,見到媽媽傷心流淚,就會很心疼地用手掩著媽媽的眼睛說:「媽媽,不可以哭,不可以哭。」阿 LING 說:「爸爸生前常常跟大女說『唔好喊,笑先靚』。我知道,其實大女好想念爸爸,她只是在人前強忍情緒,一到晚上就會躲在被子裡細聲地哭。」爸爸的囑咐植根在姊姊的小小心靈,所以她一直壓抑自己。


幾天後,學校轉介兩姊妹的個案到東華三院何玉清教育心理服務中心,並安排他們參與其「幼兒情緒健康計劃」,接受哀傷輔導,並以表達藝術治療和遊戲治療的方法讓孩子表達抑壓在內心的情緒,以走出陰霾。


治療室內有玩具、畫具、公仔和圖書。表達藝術治療師Esther憶述:「我們安排兩位姑娘一同與小朋友進行小組輔導。在一次輔導的過程中,其中一位姑娘先行離開治療室會見媽媽,由我繼續輔導工作。姊姊突然拿著熊人公仔的手大力地篤檯面,然後說:『熊熊現在很嬲,為甚麼不講bye-bye就走?』經了解後,原來姊姊在埋怨姑娘沒有跟她說再見。我當時想,這孩子似乎無法接受身邊人不說再見就突然離開,可能與她的爸爸突然離逝有關。」


Esther問姊姊有甚麼想跟爸爸說,然後一同扮打電話給他,希望在生活上延續兩父女的對話,將未講完的說話說完;又透過分享繪本故事,讓她明白爸爸是逼不得已才沒有及時跟她說再見。

爸爸的離開,成為了一家人疼痛的傷口,初期大家也避免提及。後來,Esther鼓勵姊姊在治療過程中,回憶與爸爸生前的美好片段,哪怕只是短暫的一刻、一些小故事和一些舊照片,讓孩子與爸爸重新連結,並一起懷念和承受失落。


其後,Esther和姊妹兩人創作了屬於她們的回憶寶盒,鼓勵孩子把珍貴和重要的時刻畫下來,放在寶盒中,如同與爸爸分享一樣。到現在,阿LING說姊妹兩人仍保存寶盒,寶盒好像延續了孩子與爸爸的連結。


「丈夫出事之後,我好孤獨無助,自己心情都好差,幸好有中心的姑娘幫我處理兩個小朋友的情緒。」阿 LING 說。在喪禮上,阿 LING 與兩姊妹一起摺了一個白色花圈送給爸爸。經過三個月的輔導,兩姊妹情緒大有改善,並開始接受爸爸的離開。


「丈夫出事之後,我好孤獨無助,自己心情都好差,幸好有中心的姑娘幫我處理兩個小朋友的情緒。」阿 LING 說。在喪禮上,阿 LING 與兩姊妹一起摺了一個白色花圈送給爸爸。經過三個月的輔導,兩姊妹情緒大有改善,並開始接受爸爸的離開。


您的捐款可以增善東華三院的服務,我們誠邀您加入成為「東華之友」,作出每月捐助的承諾,讓更多有需要的孩子得到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