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g Wah Group of Hospitals

Media Centre

東華三院「共融共生藝術祭」展出逾100件藝術作品 宣揚環保共融訊息
誠邀公眾參與

Details of this press release are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香港,2025年3月31日)由東華三院主辦的「共融共生藝術祭」正在將軍澳環保村展出,展期至4月6日。是次藝術祭以「蝴蝶的蛻變」為主題,展出作品超過100件,涵蓋裝置藝術、雕塑、繪畫及平面創作,由30個復康單位的服務使用者、小學生及大專院校的學生、大眾與多位本地藝術家共同創作,充分展現創意與才華。這些作品多使用環保材料製成,體現了環保與創意的結合。

是次藝術祭以藝術作為橋樑,推動社會對不同能力人士的認識與欣賞,並攜手創造一個更包容與充滿愛的社會。啟動禮早前(3月8日)已於將軍澳東華三院環保村圓滿舉行,主禮嘉賓包括東華三院主席鄧明慧女士、勞工及福利局康復專員陳偉偉先生、藝術發展局副主席楊偉誠教授BBS,MH太平紳士、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康復及醫務社會服務)吳偉龍先生及共融藝術大使葉蘊儀女士等約200位嘉賓參與。

舊物升級:展示架設計背後的故事

是次藝術祭邀請創意教育團隊「樂在製造」擔任策劃及藝術夥伴,並與多位本地藝術家共同創作,傳達共融與可持續發展的訊息。策展團隊將環保與升級再造理念融入設計中,實現創意與實用的結合。展場內所有作品資料的展示架均由廢棄物料—四腳助行架升級再造而成,從而達至環保村「綠識減廢」的目標。

藝術與復康的共創 展現無限可能

陶瓷藝術家王鎮濠(Harris)創作的《當我們同在一起》與《共生園地》成為展覽的亮點。《當我們同在一起》以瓷磚描繪復康人士幻想中的自然世界,展現了他們的想像力;而《共生園地》則以陶瓷昆蟲與花卉象徵生命的重生,傳遞出共融與韌性的精神。

繩結設計師蕭俞(Zoe)的作品《蟲鳴萬物》亦吸引了眾多目光。她以回收的床單及單車輪轉化為昆蟲眼睛般的設計裝置,鼓勵觀眾想像自然的聲音,並體驗人與萬物和諧共存的美好。

而FabLab Hong Kong的《再生星球》互動雕塑更會邀請觀眾參與組裝,一同探索廢棄材料與生命的可能性。

另一作品《蛹泡希望》位於草地的圓拱小屋裝置象徵毛蟲蛻變的蛹,內裡掛有以「奶袋」轉化而成的泡泡,象徵藝術養料,是蛻變的重要催化劑。「奶袋」是復康院舍常見的消耗品,經清洗後成為藝術作品的一部分。

參與活動 深入理解共融理念

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了藝術與復康結合的可能性,也讓參與創作的殘疾人士藉由藝術表達自我,提升自信與成就感。藝術祭期間安排了多個工作坊及藝術導賞團《共鳴之旅》,讓市民親身參與,深入理解藝術與共融理念,以及與自然共生的可能性。市民可透過網上報名參加導賞活動,亦可預約參觀展覽:https://research.typeform.com/to/AkgewSfT

共融共生藝術祭,期待您的參與!

展期:2025年3月8日至4月6日

地點:將軍澳環保村 (環保大道180號)

 

東華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來,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復康、興學育才、扶幼導青」的使命和承諾,時至今日,已發展成為全港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慈善服務機構。在過去155年,東華三院在醫療、教育、社會、歷史文化保育及公共服務方面均有長足發展,迎合社會需求,為市民提供收費低廉或免費的優質服務。現時東華三院共有392個服務單位,包括5間醫院、37個中西醫療衞生服務單位及1個社區藥房、60個教育服務單位、257個安老、青少年及家庭、復康及社會企業/創新的社會服務單位,3個過渡性房屋計劃、1個地理空間實驗室(營運伙伴)1個回收便利點、兩個肩負守護和保育本地歷史文化重任的服務單位,分別為東華三院文物館和東華三院何超蕸檔案及文物中心,以及25個提供殯葬及廟祀服務的公共服務單位。

*完*

傳媒查詢:歡迎致電2840 6351與東華三院企業傳訊科聯絡

圖一為主禮嘉賓勞工及福利局康復專員陳偉偉先生(右十一)、藝術發展局副主席楊偉誠教授BBS, MH 太平紳士(右十三)、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康復及醫務社會服務)吳偉龍先生(右十)、共融藝術大使葉蘊儀女士(右九)、本院主席鄧明慧女士(右十二)、行政總監蘇祐安先生(右十四)、本地藝術家及展能藝術家等出席啟動禮。

圖一為主禮嘉賓勞工及福利局康復專員陳偉偉先生(右十一)、藝術發展局副主席楊偉誠教授BBS, MH 太平紳士(右十三)、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康復及醫務社會服務)吳偉龍先生(右十)、共融藝術大使葉蘊儀女士(右九)、本院主席鄧明慧女士(右十二)、行政總監蘇祐安先生(右十四)、本地藝術家及展能藝術家等出席啟動禮。

圖二為一眾嘉賓參觀藝術家們的作品。

圖二為一眾嘉賓參觀藝術家們的作品。

圖三為本院主席鄧明慧女士(右)及共融藝術大使葉蘊儀女士(左)合照。

圖三為本院主席鄧明慧女士(右)及共融藝術大使葉蘊儀女士(左)合照。

圖四至圖六為「共融共生藝術祭」設有多個工作坊及導賞團等活動,讓公眾人士參與。

圖四至圖六為「共融共生藝術祭」設有多個工作坊及導賞團等活動,讓公眾人士參與。

圖四至圖六為「共融共生藝術祭」設有多個工作坊及導賞團等活動,讓公眾人士參與。

圖四至圖六為「共融共生藝術祭」設有多個工作坊及導賞團等活動,讓公眾人士參與。

圖七為陶瓷藝術家王鎮濠(Harris)創作的《當我們同在一起》

圖七為陶瓷藝術家王鎮濠(Harris)創作的《當我們同在一起》

圖八為繩結設計師蕭俞(Zoe)的作品《蟲鳴萬物》

圖八為繩結設計師蕭俞(Zoe)的作品《蟲鳴萬物》

圖九為FabLab Hong Kong的《再生星球》互動雕塑

圖九為FabLab Hong Kong的《再生星球》互動雕塑

圖十為作品《蛹泡希望》

圖十為作品《蛹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