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 of this press release are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香港,2024年10月18日)東華三院董事局就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發表了第三份《施政報告》中,在醫療衞生、教育、安老、兒童及青少年發展、房屋,以及歷史文化保育等方面針對性制定政策及增撥資源表示歡迎和支持。東華三院會密切關注政府有關政策的詳情及發展,並以惠民生為本,以勇於創新為要,積極配合政府改革求變,切實發展改善民生的服務與支援,同心同行建設香港更好的未來。
東華三院主席鄧明慧女士回應:「東華三院十分支持施政報告中堅守『做實事、做成事』的工作方針,帶領香港改革求變,構建改善民生的施政藍圖。在醫療方面,本院欣悉政府將全方位推進基層醫療發展,本院將全力支持建設地區康健中心及政府整合婦女及長者健康的工作,促進巿民健康,而本院作為中西醫協作服務的先行者,歡迎施政報告提出擴展中西醫協作服務至更多優勢病種,並逐步推展『癌症治療』至所有醫院聯網。在教育方面,本院積極在屬校推展國民教育及中華文化教育,並與國內學校締結成姊妹校,更於過去兩年均積極參與『心繫家國』系列活動,今年亦應教育局邀請繼續合辦『心繫家國3.0』活動。本院近年經常舉辦『一帶一路』訪問交流團,曾經帶領學生到訪新加坡、馬來西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哈薩克斯坦,以及我國新疆等地,增加學生對不同文化的了解。
在社會服務方面,本院支持政府計劃明年新增3個社區客廳,進一步擴大受惠人數及人次。由本院營運的土瓜灣社區客廳項目已於今年7月1日正式投入運作,為現時全港最大的社區客廳,每年為600戶九龍城區劏房戶提供額外生活空間,現時的會員對社區客廳的設施及服務反應十分正面。如果將來有機會,本院非常樂意支持政府及營運更多社區客廳。本院十分支持政府繼續深化一系列支援跨境養老的措施,本院建議政府考慮制定特別措施去協助有興趣參與『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的營運者,能更易於大灣區設立合符資格的安老院,包括順利通過所需的行政關卡,例如取得所需許可和認證、獲得合適的人力資源、與內地當地政府機構和相關機構聯繫等。在房屋方面,本院正落力籌備元朗攸壆路『簡約公屋』的前期預備工作,計劃於明年第一季落成;本院亦支持政府繼續推出其他「簡約公屋」項目,並提供搬遷援助及查詢平台,以便利更多居於不適切居所的基層家庭,帶來即時改善,減少公屋綜合輪候時間。本院興建及營運屬下的兩個過渡性房屋項目,分別位於啟德的『啟德‧東寓』及位於馬鞍山的『樂和‧東寓』現正接收申請,已於今年1月陸續入伙,提供955個單位,而位於元朗流浮山的過渡性房屋亦預計於2024年第3季竣工,預計將可另外提供約1,233個單位,協助解決香港居所問題,讓市民安居樂業。」
【附件】
就《施政報告》中個別的政策措施,本院的回應詳列如下。
相關範疇 |
回應 |
醫療衞生 |
- 本院欣悉政府將全方位推進基層醫療發展,促進巿民健康和加強疾病預防,本院將全力支持建設地區康健中心及政府整合婦女及長者健康的工作。
- 本院歡迎政府擴大「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的範圍至血脂檢查,屬下的醫療單位會積極支持和配合,透過公私營合作模式,市民可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預防併發症發生。
- 本院屬下婦女健康普查部會積極支持即將開展的第二階段乳癌篩查先導計劃,為高風險婦女提供乳癌篩查。屬下各醫療單位亦會全力支持政府的肺癌篩查策略研究,積極參與政府的乙型肝炎篩查資助計劃,為較高風險群組提供乙型肝炎篩查及管理,防治肝癌。
- 本院亦會積極配合政府推出的社區藥房計劃、青少年護齒治理先導計劃及社區牙科支援計劃,為巿民提供支援,以及為特定社群人士提供便捷的牙科服務。
- 為確保香港醫療系統有足夠醫護人手,以達到紓緩公營醫療系統及照顧弱勢群體病人需要為目的,本院支持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輔助醫療專業人員。本院亦期望透過本地大學開辦第三所醫學院,能繼續增加本地醫療職系人員的培訓學額。
- 本院欣喜過去多年政府一直投入資源發展中醫藥服務,銳意發展香港成為中醫中藥國際化的橋頭堡,我們期待明年香港中醫醫院投入服務及政府公布《中醫藥發展藍圖》。本院將積極配合政府推行的中醫藥政策,繼續致力中醫師經驗傳承工作及加深與內地中醫藥機構的合作交流,為本港中醫業界提供高質素人才。
- 本院作為中西醫協作服務的先行者,我們認同將中西醫協作服務擴展至更多醫院和病種是刻不容緩,本院歡迎施政報告提出擴展中西醫協作服務至更多優勢病種,並逐步推展「癌症治療」至所有醫院聯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同時,本院亦樂見政府鼓勵市場以自資和私營方式改裝酒店和其他商廈,增加學生宿舍供應。現時非本地生人數有持續上升的趨勢,有關措施將能滿足非本地生的住宿需求,為他們適應來港生活提供更適切支援,有助本院吸納更多海內外學生。
- 本院非常支持香港打造「留學香港」品牌,向留學生宣傳香港的國際化優勢,提供誘因吸引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來港,以開拓本港學生的國際視野。本院期望透過「留學香港」的品牌效應,積極拓展在東盟國家以及「一帶一路」國家的海外生源,循序漸進吸納更多國際學生,推動校園的多元文化。
- 本院亦欣悉政府已預留至少80公頃用地,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本院早前已向政府表達意向,積極爭取於「北都大學教育城」興建綜合型新校舍,同時亦致力與全球知名院校建立合作關係,期望於教育城開拓更多品牌課程、研究合作和交流項目。
- 本院亦歡迎政府推進應用科學大學的發展,東華學院現時正積極籌備成為私立大學及應用科學大學,同時已經以附屬成員身份加入應用科學大學聯盟,將共同宣傳推廣,提升職專教育在社會、家長和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本院亦感謝政府推出新一輪15億元的「研究配對補助金計劃」,有助東華學院透過計劃爭取更多資源,推動研究成果轉化,提升學院的研究水平。
中、小學、幼稚園及特殊教育
- 政府成立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發揮協調和指導作用,深化推展愛國主義教育,又更新《香港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和相關科目的課程框架,並且為學校提供不少於30個「紅色資源」行程,豐富內地交流及考察活動的內容,更為參加「幼稚園教育計劃」的幼稚園,提供一筆過津貼,透過家校合作推展國民教育。本院對有關措施深表歡迎。
- 另外,施政報告除了提及為初中中國歷史科教師提供專業培訓,亦推動開展國家地理課堂示例試教計劃,並開發國家地理資源庫。本院相信有關措施必能強化本港學校在國家歷史及地理方面的學與教,加深學生對祖國的認識。
- 本院十分認同在校園內外推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措施,並深信相關政策將能更深刻具體地加強新一代對國家的認識及民族認同感。本院過去兩年均積極參與「心繫家國」系列活動,今年亦應教育局邀請繼續合作舉辦「心繫家國3.0」活動。同時,本院近年亦持續推動歷史及地理科教師的內地交流。
- 另一方面,隨着公營學校的學位逐漸供過於求,本院建議政府亦可以考慮讓本地學校有條件地取錄來自內地,以至中東及東盟地區的學生,讓他們來港就讀中小學。相信這個措施對促進民心相通有莫大裨益,長遠而言亦可促進旅遊業發展和人才交流。
- 本院建議政府能更進一步推動中小學與中東及東盟國家地區的交流,並在過程中加深他們對中東及東盟地區的認識,了解這些國家的歷史文化以至現代發展,以進一步為打造「留學香港」品牌創造條件。本院近年經常舉辦「一帶一路」訪問交流團,曾經帶領學生到訪新加坡、馬來西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哈薩克斯坦,以及我國新疆等地,增加學生對不同文化的了解。
- 本院十分認同將香港打造成為一個「無處不旅遊」、充滿體育盛事的活力城市,並相信必須要通過學校教育,培養學生對香港文化的熟悉和熱愛。本院歷來積極推動學生深入了解香港的歷史及文化,亦通過「東華三院學生文物保護大使計劃」等多項活動,培養學生對香港歷史古蹟的保育意識,從而加深他們對香港的情感和認識。同時,我們亦積極推動學生的體育意識和體育文化,包括武術入課堂、「有品足球大使」計劃等,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 本院向來重視教師專業發展,亦與多所內地院校合作,推出不同內容的教師培訓,並組織不同交流活動。本院十分歡迎施政報告提出撥款20億元設立教師專業發展基金,持續優化和開展教師培訓及交流的專案。本院今年已經派出校長和老師參加以先導計劃形式舉辦的「領航教師及校長培訓計劃」,培養推動學校進行創意教育的領軍人。對於開展數字教育、人工智慧教育,以至進一步發展STEAM教育等方面,本院深信教師專業發展基金的設立,將有力地幫助本港培養課程設計、課程發展,以及設計教學活動的優秀教師人才。
- 此外,政府亦配合創科發展的需要,優化初中科學科課程,同時開展人工智能輔助教學的先導計劃。本院認為相關政策切合時代發展所需,亦期待本港未來在人工智能輔助教學,以至學生學習人工智慧的範疇上,有進一步的發展。
學生與教師的身心靈健康
- 本院何玉清教育心理服務中心多年來致力為學童、教師及家長提供精神健康的諮詢及培訓服務,並將積極配合施政報告提出對支援青少年情緒健康、加強教師培訓和家長教育的各項措施,推出切合所需的服務。
- 該中心的「青少年及家長情緒抗逆力」支援計劃,於上個學年已服務數百名有需要的學生和家長。中心亦在今年舉辦名為「心靈導航」的校園展覽及正向心理活動。本院將繼續配合施政報告的政策,提供豐富而全面的精神健康支援服務。
|
社會服務 |
Ø 安老服務 長者精神健康
- 本院歡迎政府推出醫、教、社的協作服務,加強支援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另外,長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包括抑鬱及自殺問題也不可忽視,本院希望政府加強關注長者的精神健康,包括增加資源推出針對性服務或專門服務單位,提供預防性服務並及時應對高風險個案。
推動跨境養老
- 本院十分支持政府未來繼續深化一系列支援跨境養老的措施,包括優化及擴展「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增加服務提供院舍的數量並分擔長者在內地部份的醫療費用;擴展「長者醫療劵大灣區試點計劃」至大灣區9個內地城市;利用醫健通平台,擴大跨境醫療紀錄互通;推出試驗計劃資助綜援受助長者入住指定內地院舍;及研究讓長者在內地銀行領取政府的援助等。同時,為確保內地機構的服務質素,本院建議政府制定服務標準及監管機制、院舍認證機制等。此外,建議政府加強長者在內地的醫療福利,例如提供遙距醫療服務、擴大醫療劵面值及適用範圍等。
- 另一方面,本院建議政府考慮制定特別措施去協助有興趣參與「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的營運者,能更易於大灣區設立合符資格的安老院,包括順利通過所需的行政關卡,例如取得所需許可和認證、獲得合適的人力資源、與內地當地政府機構和相關機構聯繫等。
晚期照顧服務
- 本院支持政府持續加強對末期疾病病人的晚期照顧服務,包括在居處離世的配套措施及加強生死教育,以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而就安老院推行居處離世,本院期望政府盡快落實《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草案》的立法工作及相關執行細節,並建議政府考慮提供支援或資助給安老院發展相關服務,例如加強醫管局外展老人科服務對臨終院友的醫療支援、提供額外資源給安老院提供員工培訓及環境改裝等。
安老服務人力資源
- 本院樂見政府會繼續推行「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以紓緩安老業護理人手短缺的問題。此外,本院亦歡迎政府在未來一年全面檢討院舍康健人手的技能和資歷要求,例如為現職保健員增設晉升職級,並放寬護理員報讀進階訓練證書課程的學歷要求,以挽留人才及吸引新血。另一方面,針對護士人手短缺,本院建議政府考慮就引入非本地培訓護士設指定培訓機構、學院或課程名單,以確保專業質素。
獨居長者接種疫苗
- 本院支持利用地區網絡來鼓勵和支持區內長者,特別是獨居長者,接種所需疫苗,在地區網絡層面上,建議可加強醫社合作,安排醫護團隊可外展到中心或長者家接種疫苗,從而提供必要支援。
發展銀髮經濟
- 本院支持政府發展銀髮經濟措施,這不僅能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還能為社會帶來新商機。政府成立「促進銀髮經濟工作組」能有效整合資源,推動樂齡產品及服務的市場化及能夠創造一個長者友善的社會環境,讓長者能夠享受更美好的晚年生活,我們建議可設立網上互動平台去了解長者的真正需要,或透過與學院合作去設計一些符合長者所需的樂齡科技產品,使資源可更集中運用。
長者友善設計
- 本院歡迎政府於分階段通過修訂法例、指引和作業備考落實長者友善設計要求,以及制訂「長者友善樓宇」認證計劃,鼓勵私人項目主動採納更多長者友善設計。本院期待政府在製作相關指引及要求時諮詢業界專業人士、長者服務機構及長者和護老者的意見,多角度了解長者的實際需要。
Ø 復康服務
增強殘疾人士支援
- 本院歡迎政府提出在全港設立14間「綜合社區康復中心」,增加服務名額及在新界東增設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期望能更到位及因應個別殘疾人士的需要及康復進度提供適切支援。
- 本院欣悉政府提出增加約1,040個日間、住宿及學前康復服務名額,並研究在空置的幼稚園校舍設立特殊幼兒中心,相信能紓緩學額不足情況。
- 本院認同政府設立「愛心僱主」獎章,表揚積極聘請殘疾人士的僱主,以推動成立更多聘用殘疾人士的社企。本院亦認同需優化庇護工場及綜合職業康復服務中心的服務和訓練模式,為殘疾人士構建更佳的職業康復訓練階梯。
促進精神健康
- 本院歡迎政府提出制訂「精神健康分層護理模式」,令專業人士及早跟進精神病患個案。本院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現時已就「精神健康分層護理模式」試行分層個案管理。
- 本院認同延續及優化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此機制能夠為前線人員提供清晰的介入方向及指引,精準地為處於精神健康危機的青少年及早提供支援。
- 本院歡迎政府提出設立「精神復元人士過渡支援服務隊」,支援輪候中途宿舍服務的離院人士及增設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我們認同應該給予正輪候中途宿舍的離院人士更多支援,例如增設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以處理複雜的精神健康問題。
Ø 社會創新
社區客廳
- 本院支持政府計劃明年新增3個社區客廳,進一步擴大受惠人數及人次。由本院營運的土瓜灣社區客廳的旗艦項目已於2024年7月1日正式投入運作,為現時全港最大的社區客廳,每年為600戶九龍城區劏房戶提供額外生活空間,現時的會員對社區客廳的設施及服務反應十分正面。
支持青年購買資助出售單位
- 本院歡迎政府推出青年置業政策,協助年輕人購買資助出售房屋,減輕其上樓的負擔,滿足青年擁有自己居住空間的渴望。青年儲蓄置業計劃更可協助青年提早達成置業心願,令他們可以更早開始規劃未來,建立穩定的生活基礎。
加快青年宿舍項目
- 東華三院全力支持政府「青年宿舍計劃」,我們相信有關專責小組定能提供針對性支援和技術建議,進一步增加宿位。同時,我們希望政府在物色合適的酒店參與計劃時,能考慮到居住空間的面積,確保提供的宿位能夠滿足青年人的實際需求。
- 本院將積極與民青局、發展局及各相關部門協調及商討,期望本院轄下位於上環的青年宿舍計劃能於2027年第3季落成。本院建議青年宿舍計劃可配套青年置業政策一併推行,在青年人能儲蓄足夠置業資金前,為青年人提供較市值租金低的獨立生活空間。
Ø 青少年及家庭服務
加強支援青年發展
- 本院歡迎政府推出「青年生涯規劃活動資助計劃」,繼續優化「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並持續推展內地及海外交流和實習計劃。本院設有2間青年共享工作空間,亦推行由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下的「燃點夢想」青年創業計劃,定期舉辦青年生涯規劃活動和創業講座,與大灣區多個初創基地有戰略合作協議,協助青年深入認識國家發展大勢及把握大灣區發展的機遇。
培育人才,擴大青年發展空間
- 本院轄下6間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及以青年全人發展為目標的「東蒲」,持續舉辦具啟發創意和多元性的青年活動,協助青年展示才能及擴大其發展空間。本院位於東蒲的國際交流營舍亦積極邀請國內及海外青年圑體和表演者到港匯聚交流,開拓本港青年國際視野及推動本地青年文化藝術交流。
增設社區親子中心
- 本院支持《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立法,並會積極配合特區政府推行保護兒童的服務。為了及早識別有潛在虐兒危機的家庭,且有效支援家長的親職需要,本院支持特區政府開設「社區親子中心」,以遊戲為本方式促進親子互動,從而向有需要的家庭灌輸正向育兒方法,以保障兒童的福祉及減少虐兒事件的發生。
促進家庭和育兒
- 本院歡迎政府持續增設資助獨立幼兒中心,增加日間幼兒照顧名額,為雙職父母及有照顧困難的家庭提供支援。本院建議政府進一步提升對資助獨立幼兒中心的資助額,從而提升日間幼兒照顧服務的吸引力,及為新婚家庭提供有利條件作出規劃生育。現時0-2歲日間幼兒照顧服務需求殷切,本院亦建議政府考慮在現時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加設育嬰服務。
- 本院歡迎政府繼續推行「家庭教育推廣計劃」,推廣家庭價值和家風建設,措施有助增進家庭幸福及社會和諧。現時該計劃每年資助額為8百萬元,建議政府進一步增加資助額,促進各界擕手協力,締造和諧家庭及社會。
支援照顧者
- 本院支持政府將「關愛隊」的培訓計劃推廣至全港18區,以主動接觸和識別社區上有需要的照顧者,促進社區凝聚力,建立相互支援的網絡。本院建議政府為「關愛隊」成員提供持續的專業培訓,包括照顧者社區資源知識、長者溝通技巧、緊急應對突發事故方法等,並建立一個有效的服務監測和成效評估機制,適時檢視計劃的執行效果並進行調整,以回應社區需求。
- 由本院營運的照顧者支援專線 – 182183會繼續和「關愛隊」合作,除在房委會屬下的所有公共屋邨長期張貼紙本的服務宣傳單張及播放電子宣傳單張,更可在政府屬下各部門的實體場地或辦公地點,長期張貼海報,在所有政府部門的網頁及社交媒體,以及「智方便」張貼電子海報 (E-banner),以鼓勵更多有需要的照顧者使用專線服務。
- 我們亦支持政府研究設立跨專業的照顧者資料庫,配合大學進行護老者和殘疾人士的研究以識別高危個案。同時,我們建議政府在建立資料庫的過程中加強隱私保護措施,定期評估資料庫的成效和辨識工具的準確性,以確保服務品質和效率。在未來,照顧者支援專線會積極參與相關的工作,並就照顧者之實況分享意見以促進研究的推展。
|
房屋政策 |
「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
- 本院欣悉特區政府成立「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後,為劏房問題進行深入調研,並從樓宇安全、消防及衞生要求、居住面積、登記住戶資料等方面建言獻策。本院支持政府立法有效規管劏房,保障劏房居民安全,改善劏房戶的生活環境。此外,本院定當積極配合特區政府倡導之短中期安置政策,並將充分發揮自身在服務基層方面的深厚經驗,配合營運中的過渡性房屋及簡約公屋項目,做好精準支援,為基層家庭及劏房戶提供「中轉站」,讓每個家庭有合適空間居住,落實精準扶貧,共同為基層家庭解決住屋問題謀對策、尋出路。
增加公營房屋供應
- 本院正落力籌備元朗攸壆路「簡約公屋」的前期預備工作,計劃於明年第一季落成;本院亦支持政府繼續推出其他「簡約公屋」項目,並提供搬遷援助及查詢平台,以便利更多居於不適切居所的基層家庭,帶來即時改善,減少公屋綜合輪候時間。
過渡性房屋項目
- 本院興建及營運3個過渡性房屋項目 -「東寓」,分別位於啟德沐安街、馬鞍山落禾沙里及元朗流浮山,為基層家庭提供負擔到、住得好、活得更好的安樂窩。位於「啟德‧東寓」及位於馬鞍山的「樂和‧東寓」已順利入伙,合共提供955伙。而位於元朗流浮山的「流浮‧東寓」亦預計於2025年第一季竣工,將另外提供約1,233個單位。
立法制訂住宅樓宇分間單位出租制度
- 本院全力支持各項改善基層住屋環境的政策,並與簡約公屋、社區客廳及租務管制條例等措施協同推進。相信施政報告中提出的立法制訂住宅樓宇分間單位出租制度,將有效、有序地解決日益嚴重的「劏房」問題,並為進一步改善基層住屋情況。我們建議政府可在立法及執行過程中,考慮設立合理的寬限期,以保障目前居住在「劏房」的基層家庭能夠有充裕時間尋找合適的替代住宿單位。
|
歷史文化、傳統保育與傳承 |
- 本院歡迎政府持續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轄下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會積極配合相關部門,透過宣揚東華自成立以來與國家不同地區的合作和聯繫,強化中小學的中國歷史和國家地理教育的理念。
- 本院支持施政報告提出的「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計劃,以及成立「發展旅遊熱點工作組」,將香港打造成為首選旅遊目的地,我們鼓勵旅遊業界運用本院豐富的歷史資源及轄下多座香港法定古蹟、歷史建築及廟宇等,開發具特色的深度歷史文化遊路線,邁向「香港無處不旅遊」的目標。
- 本院支持成立「中華文化體驗館」,續辦「中華文化節」和中國通史系列展覽,會繼續與「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合作,宣揚中華文化和價值觀,提升市民的國民身分認同和文化自信。同時,我們會積極舉辦多元歷史文化活動,考察國內文博機構及歷史文化遺跡,宣揚東華慈善乃至當中的中華文化內涵,加強屬校師生及本院職員對香港和國家的歸屬感。
- 本院屬下管理港九各廟宇及黃大仙簽品哲理中心,一直以來除了肩負滿足市民對中華傳統習俗及信仰需要外,亦是各區重點歷史建築地標,具備豐富的文化底蘊。
- 本院支持政府提升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並會積極與本地及海內外文博機構、跨媒體合作策展及舉辦活動,推廣東華的歷史文化及蘊藏香港重要歷史的東華檔案。
|
東華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來,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復康、興學育才、扶幼導青」的使命和承諾,時至今日,已發展成為全港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慈善服務機構。在過去逾百五年,東華三院在醫療、教育、社會、歷史文化保育及公共服務方面均有長足發展,迎合社會需求,為市民提供收費低廉或免費的優質服務。現時東華三院共有380個服務單位,包括5間醫院、37個中西醫療衞生服務單位及1個社區藥房、60個教育服務單位、246個安老、青少年及家庭、復康及社會企業/創新的社會服務單位,3個過渡性房屋計劃、1個地理空間實驗室(營運伙伴)、1個回收便利點、兩個肩負守護和保育本地歷史文化重任的服務單位,分別為東華三院文物館和東華三院何超蕸檔案及文物中心,以及24個提供殯葬及廟祀服務的公共服務單位。
* 完 *
傳媒查詢:歡迎致電2859 7857 與東華三院企業傳訊科聯絡
相片1:
東華三院主席鄧明慧女士回應2024年《施政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