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g Wah Group of Hospitals

Media Centre

東華三院回應2023年施政報告
協力政府為市民添幸福 為社會謀發展

Details of this press release are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香港,2023年10月27日)東華三院董事局就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發表了第二份《施政報告》中,在醫療衞生、教育、安老、兒童及青少年發展、房屋,以及歷史文化保育等方面針對性制定方針政策及增撥資源表示歡迎和支持。東華三院會密切關注政府有關政策的詳情及發展,並以民生所需為本,積極配合政府各項政策,為市民推出更多及時和優質的服務與支援,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同心同行建設更幸福的香港。

東華三院主席韋浩文先生回應:「東華三院十分支持施政報告中堅守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四個必須』、『四個希望』及『青年興則香港興』等長遠香港發展目標,並歡迎及支持政策制定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及成立『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等,東華三院積極在屬校推展國民教育及中華文化教育,並與國內學校締結成姊妹校,更於10月安排超過300位學生及100位校長老師到北京、上海進行交流訪問,親身體驗及學習當地的文化歷史,加強兩地師生的深度交流。在青年發展上,本院的青少年全人成長中心─『東蒲』已於今年分階段投入服務,打造成為孕育青年創意、創新、文藝發展的基地。本院亦支持『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至內地營辦安老院政策,東華三院於今年6月,跟廣西培賢國際職業學院及廣州培賢職業培訓學校簽訂合作備忘錄,藉以培訓護理人才,為未來大灣區安老養老服務作好準備。另外,過渡性房屋項目亦是本院近年支持政府房屋發展的重點項目,本院屬下的兩個過渡性房屋項目,分別位於啟德的『啟德‧東寓』及位於馬鞍山的『樂和‧東寓』現正接收申請,預計於2024年1月陸續入伙,提供955個單位,而位於元朗流浮山的過渡性房屋亦預計於2024年第3季竣工,預計將可另外提供約1,233個單位,供約2,832人入住,協助解決香港居所問題,讓市民安居樂業。」

就《施政報告》中個別的政策措施,本院的回應詳列如下。

 相關範疇  回應
醫療衞生
  • 本院期望政府投入更多資源推動基層醫療,推動「預防為重,以社區為中心」的發展方向。本院相信透過公私營合作下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及「一人一家庭醫生」理念可有效縮短巿民輪候公營服務的時間,更早獲得適當的醫療照護,預防併發症的發生。除高血壓或糖尿病高風險的市民外,本院建議政府考慮逐步擴展計劃至更多其他慢性疾病。
  • 為確保香港醫療系統有足夠醫護人手,除引入非本地培訓牙醫及護士外,我們希望政府亦能關注其他醫療職系,繼續增加各醫療職系的培訓學額;對引入的非本地培訓醫護人員亦應限制其執業範圍,以達到紓緩公營醫療系統及照顧弱勢群體病人需要為目的。
  • 本院欣喜過去多年政府一直投入資源發展中醫藥服務,本院歡迎施政報告提出於2024年完成構建「數碼化中藥平台」,相信平台有助提高業界在採購中藥時的鑑別能力及中藥教育,有利保障病人用藥安全,提升中藥療效。
  • 本院期望政府盡快完成《中醫藥發展藍圖》,本院將全力支持推動中醫藥不斷發展,使香港成為國際重要的中醫藥樞紐。
  • 本院作為中西醫協作服務的先行者,我們認為將中西醫協作服務擴展至更多醫院和病種是刻不容緩,本院將全力支持及推動將中西醫協作推展至更多新病種。我們深信中西醫團隊對協作治療模式已有相當經驗,本院建議當局給予中西醫團隊更大自主度去計劃及推行協作計劃,放寬納入標準及服務要求,讓更多病人可受惠。
  • 本院將繼續致力中醫師經驗傳承工作及加深與內地中醫藥機構的合作交流,為本港中醫業界提供高質素人才。
教育 高等教育

  • 本院十分認同政府銳意將香港發展成國際教育樞紐,吸納優秀海外及內地留學生,並配合「八大中心」的發展需要多方吸引及挽留人才。為了使自資專上院校進一步邁向優質發展,政府準備明年透過批地及開辦課程貸款等計劃,支持自資專上院校發展及改善校舍,無疑有利鞏固本港作為大灣區高等教育中心的地位。展望未來,希望政府亦能協助具備收生條件的自資專上院校興建學生宿舍以擴充招收海外或內地學生的名額。

中、小學教育

  • 為有效增潤中國史地、中華文化、國家發展與香港關係等課題內容,並以中國文化作為價值觀教育的主軸,小學開設人文科以重組課程內容,實有必要。本院期望政府能在設立小學科學科及小學人文科時,在課程發展、教師培訓及人手配置等方面,能及早加強為學校提供所需資源及有系統的專業支援。在課程設計上,亦期望能透過跨學科的課程統整,減輕師生的負擔。
  • 本院歡迎在小學開設科學科,為學生的科學探索及動手能力打好基礎。有關措施配合「科教興國」的方針,符合國家發展策略。在鞏固小學科學教育的同時,本院建議增潤初中科學學習,增撥資源,為中學提供非經常性的津貼,優化課程及提升設備,提高初中科學科的趣味,並訓練學生更紮實的探究能力,加強中、小學科學教育的銜接。
  • 本院支持持續加強 STEAM 教育的發展,近年特別開設「行政長官卓師 STEAM 教師工作室」,作為本院所有中學 STEAM 教師的教研及培訓基地,由本院一位曾先後三次獲得《行政長官卓越教育獎》(科技教育)的資深教師帶領,同時邀請院外中學教師參加,建立學習圈。
  • 隨着資訊科技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斷提高,對有關技術員的技術水平及工作能力的要求也相應提高,有必要考慮提升資訊科技技術員的資歷要求及薪酬福利條件,並增加技術人員人數,將更有效推動學校 STEAM 教育的發展。
  • 本院非常同意及重視與內地省市教育單位及院校合作。在疫情前,本院已經與暨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訂定合作框架協議,建立教師培訓基地,合作開辦國情教育、學科教學、課程領導等教師專業培訓課程,讓本院教師對國家發展、內地課程、教學及評估策略等方面,得到更深入的認識,並透過協作平台,加強與內地專家、學者及前線教師的交流合作。
  • 近年新入職及晉升的教師數目漸多,不少教師需要在指定期限完成到內地的學習,期望政府盡快提供更多名額;此外,教師到內地學習或帶領學生離港學習期間,學校需要聘請代課教師的開支也越來越多,有需要考慮同時增加聘任代課的資源。
  • 在更有效落實《教師專業操守指引》(《指引》),讓教師隊伍建立更淸晰的專業操守的標準,建議在教師培訓及師資訓練時提供更多在《指引》中並未涵蓋的案例,如濫用病假、教學水準低劣等情況的懲處,確立專業準則,鼓吹優良師德及教風。
  • 本院歡迎教育局繼續推動小學實施小班教學,並支持在人口下跌的契機下,盡早在全港公營學校全面落實小班教學政策,配合課堂進行探究式學習,提升小學課堂教學效能,同時建議政府及早檢討公營中學的班額,提高課堂內照顧差異的效能。
  • 本院小學全面推行正向教育,同時支持推動正向家長教育,以在家庭內延續和深化學校所推行的正向教育效果,提升學生的幸福感和正向思維,勇於積極面對人生將來各種挑戰。本院希望教育局能舉辦有系統的家長教育課程,持續提升社會對家校合作及教師工作的認同,吸引年青教師投身教育事業。

幼稚園及特殊教育

  • 本院歡迎由 2024/25學年起恆常化「幼稚園搬遷津貼」,持續鼓勵及協助更多幼稚園申請遷往由政府擁有的幼稚園校舍,建議政府將幼稚園暨幼兒中心納入幼稚園校舍重置計劃。
  • 本院歡迎政府撥款優化資助特殊學校輔導教師人手編制,讓特殊學校為有自閉症的學生提供額外學習及成長支援;另外,本院十分認同政府在關愛共融的政策上,加強支援特殊學校離校生和其照顧者,成立專隊在畢業學生離校前為其照顧者提供訓練,以及安排離校後的照顧計劃及連接社區支援服務。

學生與教師的身心靈健康

  • 本院何玉清教育心理服務中心多年來致力為學童、家長及教師提供培訓及諮詢服務,向來重視學生的情緒發展及精神健康,十分歡迎教育局在2023/24學年針對高小及初中學生的需要推出「精神健康素養」資源套及相關的推廣活動。
  • 本院近年推出「Project CARE–教師身心靈健康計劃」,透過多元化聯校和校本工作坊,促進教職員身心靈健康。計劃開展至今累積舉辦352 場活動。計劃由臨床心理學家和社工組成專業團隊,並爲有需要的教職員提供個人諮詢及輔導服務,成效良好。本院建議政府在關注學童精神健康的同時,仍多考慮促進教師心理健康。

適齡學童人口下降問題

  • 施政報告提出的鼓勵生育措施及吸納年輕人才策略,均能針對香港整體持續發展需要而提出處理人口結構問題的政策方向。目前,政府已積極及早處理短期內將出現的中、小學及幼稚園學位空缺問題,惟面對本地人口結構性下降的影響,本港基礎教育的學生規模難免縮減,不利整個教育系統邁向高質量發展。香港DSE課程對鄰近地區有一定吸引力,建議政府開設中、小學招收內境外(包括大灣區)學生的試點,研究引入外地學生的措施及相關配套所需。
社會服務 Ø   安老服務跨境安老

  • l本院歡迎政府推出措施支援有興趣的長者在大灣區安老,包括增加跨境安老的選擇至內地機構營辦的指定安老院,探討資助綜援長者入住「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的安老院,以及推出「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以擴大「長者醫療券」適用範圍至大灣區內合適的醫療/牙科機構。此外,本院亦建議政府指定的內地院舍及醫療服務機構須為內地衛生部門認可機構,及制定服務標準及監管機制等,以確保服務質素。

長者院舍照顧服務券計劃

  • 本院支持政府將「長者院舍照顧服務券計劃」由護理安老院宿位擴展至需要高度護理的護養院宿位,減低這些體弱長者輪候安老院的時間,大大減低照顧者的照顧及經濟壓力。另外,亦可加強有關計劃的宣傳與推廣,以更易明簡單的方法讓長者及照顧者認識服務券計劃的內容。

長者學苑發展基金

  • 本院支持政府於2024-25年度,向「長者學苑發展基金」額外注資8,000萬元,鼓勵長者終身學習和投入社區。現時本院轄下共有18間長者學苑,遍佈香港、九龍及新界,亦會繼續積極推行躍動晚年。

推動有利長者生活的樓宇設計

  • 本院歡迎政府推動把通用設計和通達概念納入樓宇設計手冊表示歡迎。這將有利於長者的生活。本院期望當局在設計中能夠多關注認知障礙長者的特殊需要。例如使用易於理解的圖像指示,運用高對比的視覺設計,營造一個融合社區與認知障礙友善環境等。
  • 本院期待政府能在制定具體設計標準時,諮詢更多業界專業人士及長者服務機構的意見,務求切合不同長者,尤其是認知障礙長者的實際需要,讓長者安全便利地使用公共空間。

Ø   青少年及家庭服務

增設獨立幼兒中心,以支援在職家庭育兒

  • 本院歡迎政府增設資助獨立幼兒中心,以提升日間幼兒照顧服務名額,無疑為雙職父母及有照顧困難的家庭提供支援。現時家長支付資助獨立幼兒中心的月費約四千至六千元,本院認為政府可進一步提升對資助獨立幼兒中心的資助額,以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從而提升日間幼兒照顧服務的吸引力,為新婚家庭提供有利條件作出規劃生育。現時0-2歲日間幼兒照顧服務需求殷切,本院認為政府透過增建資助獨立幼兒中心達至增加日間幼兒照顧服務名額的方法外,建議政府考慮在現時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加設育嬰服務。

幼兒中心家長津貼

  • 本院歡迎提高「幼兒中心家長津貼」由每月600至每月最多1,000元,紓緩家長經濟壓力。現時「幼兒中心家長津貼」由學校代為收取,由於幼兒中心行政支援不足,建議當局考慮將「幼兒中心家長津貼」直接發放予家長,以減輕幼兒中心行政工作的壓力。

推動青年多元發展

  • 本院轄下營運六間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以及「東蒲」作為青少年發展中心,亦於2023年中開始分階段投入服務,藉以協助更多青年展示才能,開拓國際視野。除每年均舉辦青年內地及國外交流計劃,亦接待國際青年團體到港交流,以推動本地青年發展。
  • 本院設有兩間青年工作空間The Oasis,會定期舉辦青年創業講座,並成功與大灣區建立網絡,協助青年人於大灣區進行創業學習及交流活動。

保護兒童

  • 本院支持強制舉報虐待兒童事件進行立法,期望可以有效及早介入處理懷疑個案。在過程中,希望政府能提供適當配套措施,包括適當的培訓及清晰的指引,讓業界同工可以有所依從,尤其對某些執行上的定義,如「嚴重傷害」等字眼,能有具體闡釋,避免公眾及前線服務人員造成困擾或額外的工作壓力,亦期望政府能與持份者,就相關執行的細則,繼續討論。此外,隨着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通過,舉報懷疑虐待兒童的個案預計會增加,因此實需要增加不同年齡層的兒童緊急住宿照顧服務的宿位。
  • 有關「兒童住宿照顧及相關服務檢討委員會」檢討報告內的各項建議,希望政府能盡快列出各項措施落實時間。而作為營辦機構,亦明白政府會到單位進行巡查探訪,以監察服務,確保及提升服務質素。除增加有關兒童住宿照顧服務名額的供應外,我們亦期望政府能儘快跟進報告內提及的其他建議,包括強化人手配置,檢視現時兒童住宿照顧服務的人手配套和比例,以應付服務的需要及提升前線人員的工作士氣,減低流失問題,以及優化現有服務轉介機制和指引,加強兒童及青少年的離院支援等。
  • 本院歡迎政府大幅調高寄養家長的獎勵金,相信此舉有助吸引更多有愛心及具能力的寄養家庭提供服務。除進入服務前的培訓外,亦建議加入定期培訓的機制,提升育兒能力,以確保服務質素,並加強對寄養家庭各方面的支援,以便寄養家長能繼續投入服務。此外,大幅增加社區保姆的津貼至每小時40至60元,相信能吸引更多義工參與社區保姆的行列。而不同區域對於社區保姆服務的需求均有不同,期望政府在增多名額方面能有相應的彈性安排。

Ø   復康服務

  • 本院歡迎政府提出改善康復服務及加強支援殘疾人士措施包括:向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而有工作的殘疾人士發放額外津貼,以鼓勵就業;為有特殊需要兒童而設的到校學前康復服務達致「零等候」;向殘疾人士院舍增加資源以增加護理人員的人手;增加展能中心延展照顧計劃及職業康復延展計劃的服務名額。本院相信以上措施均能切實回應殘疾人士需要。

支援精神復元人士

  • 近來社區不時發生慘劇,加強支援精神復元人士實刻不容緩。本院贊成醫管局個案經理與嚴重精神病患者的比例優化;並縮短精神科專科門診的個案的整體新症預約輪候時間。本院歡迎優化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服務並加強培訓社區精神健康服務單位社工;並增加全職朋輩支援者職位及增設四間家長╱親屬資源中心。本院建議政府考慮參考朋輩支援者模式,增設家屬朋輩支援者職位,讓精神復元人士照顧者獲得工作機會之餘,亦可以朋輩及過來人身份支援精神復元人士照顧者。

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各成立一支專隊

  • 本院歡迎政府於全港21間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各成立一支專隊,支援特殊學校離校生及其照顧者,令特殊學校服務與成人服務能無縫銜接。然而,本院期望政府能全面制訂「照顧者為本」政策,有系統及切實可行地承托照顧者,避免照顧者悲劇再發生。

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

  • 本院欣悉政府額外注資10億元予「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至適合家居使用的樂齡科技產品以供長者、殘疾人士及其照顧者租賃回家使用,將有助於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並減輕照顧者的壓力,但亦希望可預留資源聘請「樂齡科技大使」或津貼年輕長者擔任義工以到戶方式教授他們有效使用這些科技產品。
  • 然而,本院希望政府能考慮在科技培訓方面投入資源,包括對長者、殘疾人士及其照顧者、前線員工以及管理層的培訓,幫助本院克服數碼轉型中所面臨的困難,並在使用創新科技時的同時能適應新的管理和運營方式。我們期待在政府的支持下,能夠更深入地探索如何利用科技提升照護服務的質量,並為長者創造更好的生活質素。

Ø   社會創新單位

支援社福機構發展

  • 持續提升員工的專業知識、加強跨專業協作,是本院恒久以來的工作。喜見政府決定設立5億元專項基金,協助非政府機構應付發展需要,以提升機構的專業能力,讓本院更能為巿民提供優質社會服務。

社區客廳

  • l政府計劃在本年內在深水埗福華街推出首個社區客廳項目,擴展劏房家庭的生活空間,改善生活狀況。本機構支持推行社區客廳項目,並建議加快試行步伐,同時在深水埗其他區域以及油尖旺、觀塘和葵青等劏房密集地區盡快推出更多社區客廳項目,改善劏房居民的生活空間。兩年前,本機構啟動了社區共享資源庫項目,為基層家庭提供額外生活所需物品,提升生活質素。本機構相信社區客廳配合社區共享資源庫能產生協同效應,即時提供實質支援,推動社區參與,共同建立堅固的社區資本。

照顧者支援

  • 本院於2023年11月受社署委託,成立及營運「24小時照顧者支援專線」,提供諮詢、輔導、暫託服務配對等專業支援。建議簡化申請暫託/暫宿/緊急住宿的程序,例如由劃一由外展到診醫生提供身體檢查服務,減少照顧者使用服務的不便。優化呈報暫託空缺系統的實時更新系統,便利照顧者以及熱線社工配對合適的暫託服務。
  • 本院支持政府於明年以荃灣及南區作為試點,委聘「關愛隊」探訪或接觸獨老和雙老住戶,把有福利需要的個案轉介至相關社會福利單位跟進。我們建議可以將「關愛隊」擴展至各社區,特別是位於離島區等較依賴當區居民互助的地點,以加強對有需要的照顧者作出支援。然而,建議「關愛隊」的成員需要接受培訓,學習如何有效識別隱蔽而需要支援的獨居長者和雙老家庭,並了解提供適切社會服務的方式。
  • 另外,隨著「24小時照顧者支援專線」及「關愛隊」相繼成立,預計轉介有需要之長者、殘疾人士及其照顧者,到長者地區中心、長者鄰舍中心、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及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數量有所增加,這直接增加中心職員之工作量,因此亦需考慮對中心人手的增援。
房屋政策 「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

  • 本院歡迎特區政府繼實施「劏房租務管制條例」後,於本次施政報告中宣佈成立「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為劏房問題進行深入調研,並從樓宇安全、消防及衛生要求、居住面積等研究解決方案,包括所需的行政和立法建議。本院相信有關工作組定必會廣納社會服務機構以及受影響劏房戶的意見,有序取締及改善劏房戶的生活環境﹔本院憑藉深厚的服務基層經驗,定當積極配合工作組分享前線服務經驗,共同為基層家庭解決住屋問題謀對策、尋出路。
  • 本院欣悉政府締造宜居之都,繼續積極解決香港居住問題。預計未來公營房屋供應將縮短基層市民輪侯公屋的時間。配合簡約公屋及過渡性房屋項目,亦大幅增加房屋供應,解決不適切居所問題。本院支持政府設定最低標準劏房。為保障劏房居民安全,希望政府嚴厲執法,在樓宇安全、消防及衛生等各方面加強檢控,早日「告別劏房、籠屋」的年代,讓每個家庭有合適空間居住。
  • 本院現正發展興建三項過渡性房屋項目,分別位於馬鞍山落禾沙里、啟德沐安街及元朗流浮山,將提供及營運約 2,100 個單位。本院希望能讓基層市民家庭帶來生活的改變,提供負擔到、住得好、活得更好的安樂窩。本院亦希望與相關政府部門有更多的交流活動/資訊,好讓現時的過渡性房屋居民了解更多公屋輪侯情況,使居民有充分時間為上樓作出預算及準備。
歷史文化、傳統保育與傳承
  • 本院將一如既往積極配合康文署專題活動,轄下廟宇及傳統文化服務單位亦會積極參加「中華文化節」,弘揚中華文化。
  • 本院作為管理最多法定古蹟及評級廟宇建築的非政府機構團體,將配合「本地特色旅遊鼓勵計劃」以及近日推出的「香港夜繽紛」等旅遊推廣活動,提供更多具有香港傳統特色的創新文化旅遊活動。
  • 本院支持沙嶺殯葬城用地改作創科打造北都大學教育城的決定,本院會繼續為大眾提供優質及明碼實價的殯儀、殮葬及骨灰龕服務。
  • 本院歡迎政府推展愛國主義教育、推廣中華文化和歷史及增設博物館深化市民對國家及國情認識等政策,支持成立「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積極與本地及海內外文博機構合作策展及舉辦活動,透過宣揚東華慈善精神推動及宣揚中華文化,提升市民的國民身分認同和文化自信。
  • 本院亦支持關於文物建築保育政策,積極參與東華三院屬下歷史建築的考古和歷史建築保育及活化合作及交流,繼續透過多元歷史文化活動,推動本院歷史中的中華文化內涵,加強屬校師生對國家軟實力的認識及認同,為新設博物館專題展提供東華三院的歷史資料。
  • 本院繼續協助安排本院職員、老師及學生考察國內文博機構及歷史文化遺跡,加強對東華與國家同氣連枝歷史的認識。
  • 本院歡迎政府推出「本地特色旅遊鼓勵計劃」,鼓勵旅遊業界運用本院豐富的歷史資源,開發具本地特色主題旅遊路線和產品。

東華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來,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復康、興學育才、扶幼導青」的使命和承諾,時至今日,已發展成為全港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慈善服務機構。在過去逾百五年,東華三院在醫療、教育、社會、歷史文化保育及公共服務方面均有長足發展,迎合社會需求,為市民提供收費低廉或免費的優質服務。東華三院服務範圍廣泛全面;現時轄下共有363個服務單位,分別有:5間醫院、37個中西醫療衞生服務單位、60個教育服務單位、232個安老、青少年及家庭、復康及社會企業/創新社會服務單位、2個肩負守護和保育該院及本地歷史文化重任的服務單位,分別為東華三院文物館和東華三院何超蕸檔案及文物中心、24個提供殯儀、廟祀及義莊服務的公共服務單位,以及近年開展的2個過渡性房屋計劃和營運地理空間實驗室。

* 完 *

傳媒查詢:歡迎致電2859 7857 與東華三院企業傳訊科聯絡

 

Photo 1

東華三院主席韋浩文先生回應2023年《施政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