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 6月號
- 主席感言
自從上任成為東華三院的主席後,身邊的朋友也因着我的緣故而對東華表示關心和注意,一時間給予我很多不同的建議。其實,大家對於東華三院都很熟悉,知道她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慈善機構,但又不一定對她的服務十分了解。究竟,大眾所認識的東華三院是怎樣的?為了尋找答案,董事局在2009年底委託了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鍾庭耀先生進行了一項嚴謹和獨立的機構形象意見調查。調查的結果將在網站公佈,我不準備在這裡贅述。我想說的是,調研結果並不盡是帶來答案,她的價值倒是帶來一些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在上月的一個周末下午,我從另一項東華三院的活動趕來出席由丁新豹博士和劉智鵬博士主持的東華歷史講座,甫坐下已到了公眾發問的環節,其時觀眾席上的陳承緯總館長問道,東華三院由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到今天,她的發展特色是什麼。丁新豹博士為我們耗了許多精力編寫的〈善與人同〉140周年歷史書冊,是展示東華自創院至1997年殖民地政府終結期間的蛻變的一部巨著。這本書的出版,亦引發部分讀者對東華近年發展的新面貌,產生好奇。
很多朋友喜歡讀東華由1870年成立至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歷史,為其地位之崇高及對社會影響之深遠而着迷。二次大戰後,內地政局發生變化,殖民地政府面對香港人口急增,不得不積極搞好施政,於是,在重重的社會和政治因素影響下,東華與其他的志願團體攜手努力,建設社會,並成為政府在醫療、教育和社會福利服務的重要夥伴,由戰後至千禧年代至今天,東華的規模不斷增長,依然緊守服務市民的崗位。
從這次的機構形象意見調查結果,我們看到東華在香港市民心目中的地位,同時也啟發我們思索應如何更好地發展東華的服務。世界在變,人的生活在變,我們不敢鬆懈,時刻與時並進,永遠以服務市民為先。至於1997年後東華三院的發展特色,需要時間沉澱,我深信數十年後,自有有心人為東華作出研究吧!
東華三院主席梁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