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 7月號
- 李嘉誠中學校本課程 獲頒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
語文能力的培養要經過一個漫長的歷程,不能一蹴而就。傳統的中文科課程較偏重知識層面,學生只要熟讀課文、甚至背誦篇章的重點,已足以應付公開考試。東華三院李嘉誠中學四位中文科老師有感傳統課程的不足,經年設計一個強調語文能力導向的校本課程,透過「學、教、評」三方面的互相配合,全面提升學生在中國語文方面的聽、說、讀、寫和綜合運用的能力,成效得到充分肯定,更獲頒今年度的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

自訂校本課程 着重融會貫通
東華三院李嘉誠中學自2003年起參加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的種子計劃,因應學生的能力度身編訂教材,逐步取代坊間的教科書。新課程強調語文能力導向,須通過研習課文篇章的精萃,從中掌握和建構語文能力,如文章分析和鑑賞能力。
四位老師首先從評估模式入手,在香港理工大學祝新華教授的指導下設計一套以能力為本的評估模式,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對中國語文各種能力的掌握程度,知己知彼。
任教中文科有十多年經驗的黃志新老師表示:「在閱讀認知能力層次方面,我們首先考核學生『複述』和『解釋』課文內容的能力,繼而測試他們對『重整』重點和『伸展』使用所學知識和語法的拿捏,再進一步評估學生能否對課文作出『評價』及加入『創意』的演譯。」
除自訂教材外,四位老師並重新整理課文篇章次序,令編排更具連貫性,方便學生通過反覆練習,深化和鞏固所學。
強調「預期學習成果」
加入「複習點」鞏固知識
為了確保學生懂得靈活運用知識,四位老師在編寫各單元時,加入「預期學習成果」和「學習難點」,協助同學掌握該單元教授的能力。每個單元亦設「複習點」,提醒老師在施教時,注重提供機會予學生應用所學,鞏固已有的能力。
小組老師坦言,這種全盤考慮「學、教、評」的設計,對監控學習進程和引導學生學習有莫大幫助。
加強課堂學習互動性
然而,單向的知識傳授未免乏味,老師遂進一步革新教學模式,在課堂中為同學製造互動的實踐機會。在每節課的首十分鐘,老師先讓學生就特定主題發表短講,再由其他同學即席評價,以訓練他們的聽說能力、批判思維及提升語文的綜合運用能力。
在過去六年,李嘉誠中學中文科科組的老師透過共同備課、集體觀課等活動,一直持續改良校本課程設計。課程自推行以來,學生的中國語文能力明顯增強,懂得舉一反三和將所學延伸應用,成果都是校方樂見的。
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於2003年起舉辦,每年就不同學習領域選出教學卓越的教師,藉以推廣及分享優良的教學實踐。本年度評審團從一百三十三份提名當中,選出十份(共二十九位教師)頒授「中國語文教育」或「英國語文教育」卓越教學獎。
多元化校本課程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東華三院李嘉誠中學在英文和普通話科亦不遺餘力推行校本課程,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及氛圍。

英文科
為初中學生提供「英語增潤課程」、「英國文學課程」、「媒體英語課程」及「跨學科英語課程」,透過有趣的跨學科學習活動、文學欣賞、報紙閱讀、戲劇及辯論比賽等,誘發同學對學習英語的興趣,提升英語水平和自信心。
普通話科
李嘉誠中學目前為新界北區唯一於初中全面推行普通話教中文的中學,着重聽說能力的培養,例如挑選一些詞藻華麗的課文篇章和詩詞歌賦讓同學以普通話朗讀,並在課程加入普通話水平試的內容,方便學生日後的資歷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