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 10月號
- 花旗集團與東華攜手推行 「希望戶口」社區扶貧計劃

經過2008年金融海嘯的衝擊後,香港的經濟漸見復甦,但貧窮問題仍然被受關注。過去十年,本港不少家庭積累財富,但低收入家庭的數目亦繼續上升,以致人口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
本院與花旗集團合辦扶貧新路向──「希望戶口」計劃,以「資產為本」的手法,協助低收入婦女累積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及金融資本。本計劃得到花旗集團、攜手扶弱基金及其他慈善基金的贊助,參加者可以一比一的配對儲蓄,再透過相關的理財和人力培訓課程,建立師友網絡,從而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讓她們完成計劃後,可動用有關資本作自我增值及發展用途,持久地改善生活質素。
「希望戶口」扶貧計劃於 2008年以天水圍為試點,以累積資本的方式協助二十個低收入家庭提升生活素質。項目評估報告顯示先導計劃於天水圍取得成果,接近100%的參與者表示,計劃使他們建立了穩定的儲蓄習慣,而就業率亦增加50%。計劃現已擴展至香港仔利東及屯門兩個地區,預計將有八十個家庭受惠。同時,微型貸款計劃亦將被納入擴展計劃中。

花旗集團積極幫助有需要人士達至經濟自主,透過『希望戶口』扶貧計劃,讓弱勢社群了解到如何擁有效地善用他們的『資本』,及改善理財,達至個人增值,並轉化為長遠的經濟收入來源改善生活。
梁定宇主席透露,這個計劃的成功推行,有賴官、商、民三方的通力合作。作為首間引入資產為本扶貧概念的社會服務機構,他期望特區政府未來可以參考「希望戶口」計劃的成功經驗,將「資產為本」的扶貧措施推展至全港,讓更多低收入家庭婦女的生活得到改善。他表示,傳統的扶貧工作多以「問題」及「需要」為本,透過不同的服務及社會政策解決貧窮和相關的社會問題,滿足貧窮人士及社區的不同需要。可是,需要為本的扶貧方向,只能解決即時及短暫性的需要,未能持續性及長遠地解決貧窮問題。
「希望戶口」扶貧計劃參與者,主要是家庭主婦或單親母親,年齡介乎三十至三十五歲不等。這些婦女教育水平只有中學或小學程度,大部分是來港五至十年的新移民,其餘則是本港居民。透過「希望戶口」扶貧計劃,花旗集團會為參與計劃人士設立資助儲蓄戶口,每月的儲蓄額定為港幣二百元至五百元,計劃會配對同等的金額給予參與者,供款期為兩年。
「希望戶口」扶貧計劃參與者於2010年2月參加了年宵創業計劃。他們成立的一支小企業於維多利亞公園年宵攤位售賣親手製造的手工藝品,並獲得少量盈利。其實在創業計劃舉行的數月前,花旗員工已為他們提供一系列的培訓課程,其中包括市場策略、財務預算、採購、客戶關係和營銷等。與此同時,同一批的參加者亦於西九龍中心開設攤位售賣他們的手工藝,進一步提升營商技巧。

如要配合弱勢社群對微型貸款的需要,便需把「希望戶口」扶貧計劃伸延至新的層面。計劃正着手資助研究在香港設立微型貸款計劃的可行性,建議資助其中五名計劃參與者嘗試經營小生意;最終將其發展為適用於香港弱勢社群的微型貸款運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