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與社會」講座
由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合辦的「慈善與社會」系列講座將於10月至12月舉行。講座共有四場,除了11月1日由丁新豹博士主講的「東華辦學與社會發展」講座於網上進行外,其餘三講將於銅鑼灣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舉行,詳情如下:
日期/時間/地點 | 講題 | 簡介 | 講者 |
10月24日(六)上午10時至中午12時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 日據時期的東華與香港社會 | 1941年12月日軍入侵香港,至聖誕日港督楊慕琦向日軍投降,香港從此進入現代史上最黑暗的時期。與香港市民苦難同嘗、掙扎求存的還有東華三院。東華三院於這段極其艱難時期仍本著救急扶危的初衷,堅持提供服務。香港市民在東華山窮水盡的時刻支持其籌款活動,使東華得以支撐下去。本講座將細說東華如何渡過這段不堪回首的苦難年代。 | 高添強先生 香港史研究學者 |
11月1日(日)下午2時30分至4時30分網上講座 (見註) | 東華辦學與社會發展 | 在東華三院的150年歷史中,除贈醫施藥、濟困扶危外,作育英才亦為工作重心之一。回顧百多年前,東華已設立義學,為清貧子弟提供教育機會,使他們日後能服務社會。東華的教育工作與時並進,從十九世紀後期興辦義學,到二十世紀初創辦女子義學,再到戰後按照社會需要,先後大力發展幼稚園、小學、中學和特殊學校以及近代的專上學院。本講座將詳細講述百多年來東華的教育工作及其與本港社會、經濟發展及市區拓展的關係。 | 丁新豹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 |
11月28日(六)上午10時至中午12時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 籌募活動、普及文化與市民大眾參與 | 成功的民間慈善事業,除有賴一批社會賢達熱心公益之外,亦需要得到市民大眾的支持。正所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乃香港民間慈善的一個重要概念。市民集腋成裘,捐助公益,並不是新事物,由捐獻到參與籌款,市民除了表現出一份關懷之外,還有一種對社會的認同。本講座探討香港市民大眾參與公益的過程,尤其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後的轉變,令基層市民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而大眾傳媒、普及文化更是重要的載體,將參與公益的信息廣泛流傳。 | 呂大樂教授 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暨香港社會研究講座教授 |
12月5日(六)上午10時至中午12時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 從中醫到西醫:本地醫療發展的歷史軌跡 | 1870年東華醫院成立,提供免費的中醫治療服務。但港府醫護官員一直懷疑中醫的治療成效,加上1894年鼠疫爆發,醫院未能及時確診院內的鼠疫患者。其後港府委任華人西醫醫生往醫院駐診,提供西醫治療服務,從此開始了西醫在東華醫院的發展。直至戰後,西醫成為東華轄下醫院主導的治療醫學。本講座以東華的治療醫學轉變為研究個案,探討西醫在香港醫療發展的軌跡。 | 羅婉嫻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講師 |
註:講座將於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Facebook專頁實時網上直播
直播平台:https://www.facebook.com/tungwahgroup.rh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