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0一三年 十一月號
- 從家長及教師角度探討 香港學童焦慮研究發布會
東華三院學生輔導服務與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攜手合作,於本年1月至6月期間,在全港進行問卷調查,目的是從家長及教師角度探討初小學童(小一至小三)不尋常的焦慮特質及患病率,以及識別兒童焦慮的保護及危機因素。是次研究分別收到二百三十五份由初小學生的家長填寫及八十五份班主任填寫的問卷,研究發布會於9月14日假香港城市大學舉行。
在三百二十份問卷中,結果顯示有接近一成二學童的焦慮水平高於正常,比例較海外同齡兒童為高;而且男生受到焦慮情緒影響的比例亦較女生高,有一成四男生的焦慮水平高於正常,而女生則有百分之九。此外,約有百分之八的學童患有輕度至中度的抑鬱情緒病。
家長及教師問卷所得的研究結果相約,整體而言,在兩類問卷中同樣發現有約二成四的學童及約一成七的學童分別在「分離焦慮」及「社交恐懼」程度被評為高於正常水平,顯示兩者均普遍存在於初小學童身上。不過,兩類問卷中有三項研究結果較為不同。在家長的問卷調查中發現有超過半數的學童被評其「特定性恐懼」水平偏高,而教師問卷則只有百分之二十七;在「廣泛性焦慮」中,教師問卷得出有四成七學童高於正常水平,而家長問卷則只有百分之零點七;另外,教師問卷亦顯示約一成八的學童有較高水平的驚恐/廣場恐懼,而家長問卷則不足一成。
就教師及家長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歧,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黃富強教授指出學校環境可能較容易促使學童產生廣泛焦慮及驚恐;而特定性恐懼(如怕黑或昆蟲)的差別,可能是基於家長較教師更瞭解學童的性格。研究結果顯示家庭的「控制」及對「道德與宗教的重視」,亦是令兒童焦慮的危機因素。黃教授認為,父母對子女的過分控制,或對是非對錯的過分執着,會使兒童產生焦慮的情緒。此外,缺乏「學習成就的自我勝任感」及孩子們未能在家中表達自己感受均會增加男生發展焦慮情緒的機會;女生的情緒更較為敏感,父母對她們的控制越強烈越會容易讓子女產生焦慮情緒,甚至反感。
相反,「主觀快樂」、「學習成就的自我勝任感」及家庭的「休閒娛樂取向」,皆是兒童焦慮的保護因素。東華三院學生輔導服務督導主任萬家偉先生指出,父母應在家庭中建立和睦團結的環境、並多鼓勵孩子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孩子多參與課外或休閒娛樂活動;家長亦應減少對子女過分控制及避免過分執着對與錯,以減低兒童產生焦慮的風險。而學校方面,應與家長攜手合作,為學童製造愉快的學習環境;正面的人際關係及多與別人接觸的機會,均有助減低出現分離焦慮及社交恐懼的機會。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郭黎玉晶副教授建議,家長與教師亦可發掘學童的性格強項,培養正面情緒,透過多讚賞、少批評及訂定合理可行的學習目標提升學童在學習成就方面的自我勝任感,讓學童在一個健康快樂的環境中成長。
東華三院學生輔導服務督導主任萬家偉先生分享從研究結果看服務方向及研究展望。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黃富強教授在香港學童焦慮研究發布會上分享研究背景、理念及發佈研究結果。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郭黎玉晶博士(右)與大家分享如何辨識及協助學童出現焦慮表徵,並由東華三院社會服務總主任姚子樑先生頒發紀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