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與中大歷史系及本地史專家合作出版《破與立》、《傳與承》及《善與人同》
東華三院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慈善機構,今年三月三十日將踏入一百四十周年。其深厚的歷史傳統,一字一句記錄在文物檔案之內,其中包括會議紀錄、通訊錄、誌事錄、徵信錄、醫療紀錄、圖片等,均詳細記載東華歷年的活動。東華三院於二00六年與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合作開展「東華三院檔案資料彙編」計劃,現已將數以千項與東華慈善事業、原籍安葬和殮葬服務有關和具代表性的東華檔案編成五冊書,每冊書均加插了珍貴圖片及註釋。五冊書包括於去年出版的《源與流 東華醫院的創立與演進》、《施與受 從濟急到定期服務》、《東華義莊與寰球慈善網絡:檔案文獻資料的印證與啟示》、以及今年出版的《破與立 東華三院制度的演變》和《傳與承 慈善服務融入社區》。
去年推出的三本《東華三院檔案資料彙編》,深受各界推崇,成為近年研究香港歷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資料。承接上年的努力,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何佩然教授再編撰兩本書冊。《破與立》以東華一九三0至七0年代管理層的改變為主軸,剖析政府如何借東華財困,以資助為名介入東華事務,但隨着戰後人才素質提升,學兼中西的東華管理層得到政府認同,並逐步完善制度,成為現代化的慈善機構。《傳與承》則探討戰後隨着政府社會福利政策改變和經濟環境改善,東華的社會服務逐漸從戰前濟急扶危的角色轉型為提供定期的安老扶幼服務,反映香港人整體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為紀念一百四十周年,東華三院特別委託前歷史博物館館長、本地史專家丁新豹博士編著《善與人同:與香港同步成長的東華三院(1870-1997)》。丁博士以故事形式描述東華於一八七0年成立的故事、背景、工作、與港英政府關係、從救濟角色轉化為社會服務機構等前因後果,並宏觀分析晚清時期創建的東華,如何因應香港獨特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環境發展出可持續的模式,對華人社會的演進和華人慈善事業的發展有精闢的見解;書內更有近百張珍貴的歷史圖片。
三本新書的發佈會於三月二十五日假李兆忠紀念大樓東華醫院禮堂舉行,邀得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教授主禮,東華三院主席李三元博士於典禮上表示,新書發佈會為東華三院與中大歷史系的合作劃上圓滿的句號,但對廣大的歷史愛好者來說,卻是研究香港的新開始。李主席指出,這十三個月內出版的六本研究著作,以及四年前與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合作的《益善行道》,在保存東華三院機構文化的同時,亦為本地史、特別是香港慈善事業進程提供嶄新的研究角度。
為促進東華歷史文化的長遠發展,東華三院將於四月一日成立「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持續及有計劃地為東華和香港歷史文化保育作出貢獻,延續東華「善與人同」的精神。
東華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來,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復康、興學育才、扶幼導青」的使命和承諾,時至今日,已發展成為全港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慈善服務機構。在過去百多年,東華的醫療、教育及社會服務均有長足發展,迎合社會需求,為市民提供收費低廉或免費的優質服務。現時東華三院共有217個服務單位,包括5間醫院、17個中西醫療衛生服務單位;50間學校及144個社會服務單位,涵蓋安老、兒童及青少年、復康及公共服務;另東華三院文物館負責宣揚東華歷史、修復和保存機構檔案以推動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
* 完 *
傳媒查詢:歡迎致電2859 7853與東華三院企業傳訊主任劉冠華女士聯絡。
東華三院主席李三元博士(左)聯同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暨總經理曾協泰先生(右)頒贈紀念品予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教授(右六)、東華三院李三元主席(左六)、《善與人同》編者前歷史博物館館長丁新豹博士(右一)、《破與立》和《傳與承》編者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何佩然教授(左二)與董事局成員及嘉賓於新書發佈會上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