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引入美國「親子互動輔導服務」有效預防和治療虐兒問題
現今家長既要應付生活壓力,亦需肩負管教子女的責任。倘若子女出現行為問題如反抗指示、不守規矩、發脾氣或學習上出現適應問題,便會令家長倍添煩惱,一旦處理不當更容易演變成虐兒個案。據社署數據顯示,香港的虐兒個案由二00三年的481宗大幅上升至二00九年的993 宗,其中超過六成的施虐者為家長。
東華三院一直致力發展有效預防及治療虐兒家庭的方法,於二00四年率先在香港引入一套在美國備受認可的親子互動輔導服務(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簡稱PCIT)治療模式,着重及早介入及糾正家長的不良管教子女方法,協助家長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和具體掌握有效的管教技巧,服務成效顯著。
PCIT服務對象為有體罰子女傾向或虐兒的高危家庭,兒童年齡介乎2至7歲。治療師首先會為求助人士進行評估,評定兒童行為問題及家長親職壓力是否已達臨床界線。適合接受治療的家庭其後會獲安排參與為期14至20星期、每星期一次的一小時密集式治療。治療師會透過單面反光鏡及無線耳筒裝置,即時指導家長,PCIT治療過程分為兩部分。在第一部分,治療師會教導家長在孩子主導的遊戲中,使用適當技巧和原則建立良好親子互動和關係,以鞏固管教的基礎,如讚賞和描述孩子適當的行為,並以熱誠的態度跟孩子互動。當孩子出現不適當的行為,例如發脾氣、拋擲玩具,家長應不予注意力,先讓孩子冷靜,不給予批評或命令。第二部分着重提升家長管教孩子行為的效能,治療師會在家長主導的親子遊戲過程中,教導家長如何讓孩子服從指示,有效策略包括「暫停」(Time out)和訂立家庭規則等。
東華三院於二00八年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展開為期三年的「親子互動輔導服務 ― 預防虐待兒童計劃」,進一步把PCIT服務擴展至全港九個服務地點,預期為超過600個有體罰兒童傾向或虐兒的高危家庭提供家長訓練、治療和支援,並為幼兒工作者、兒童院護工作員及社工等專業團體安排技術分享及培訓工作坊。截至今年三月,東華三院共為126名家長完成療程,當中約九成家長在參加療程前曾向子女施加體罰,另有24名兒童患有過度活躍症或出現有關症狀。在79個完整數據的個案中,研究人員發現在完成PCIT療程後,兒童的不良行為明顯減少,家長能掌握正面的管教技巧,管教壓力得以紓緩,不再使用體罰,親子關係亦大有改善。在療程完結後3個月的跟進評估中,家長仍能保持正面管教技巧,可見PCIT能有效處理兒童行為問題及預防虐兒,並反映「密集式」和「即時」指導父母管教技巧的服務模式廣為家長接受。有關研究更於早前獲國際社會工作學院聯盟(IASSW)、國際社會福利協會(ICSW)及國際社會工作人員協會(IFSW)合辦的「2010聯合世界大會」頒發最佳論文摘要獎。
有關親子互動輔導服務詳情,請瀏覽http://pcit.tungwahcsd.org/或致電2267 6322查詢。
東華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來,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復康、興學育才、扶幼導青」的使命和承諾,時至今日,已發展成為全港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慈善服務機構。在過去百多年,東華的醫療、教育及社會服務均有長足發展,迎合社會需求,為市民提供收費低廉或免費的優質服務。現時東華三院共有223個服務單位,包括5間醫院、19個中西醫療衞生服務單位;50間學校及148個社會服務單位,涵蓋安老、兒童及青少年、復康及公共服務;另東華三院文物館負責宣揚東華歷史、修復和保存機構檔案以推動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
* 完 *
傳媒查詢:歡迎致電2859 7853與東華三院企業傳訊總主任劉冠華女士聯絡
或致電2859 7741與東華三院服務發展主任(青少年及家庭)冼翠珊女士聯絡。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梁敏教授(中)、東華三院社服總主任姚子樑先生(右)及東華三院服務發展主任(青少年及家庭)冼翠珊女士介紹親子互動輔導服務(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及其成效數據。
治療師透過單面反光鏡及無線耳筒裝置,即時指導家長運用適當技巧和原則,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