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0一三年 六月號
- 《界》藝術活動 以不同角度認識不同的群體
愛不同藝術於5月1至2日假尖沙文化中心展覽廳舉辦一項名為《界》的藝術活動,當中包括繪畫及陶藝作品展覽、紀錄片欣賞及社區藝術創作「織彳亍」。活動藉着藝術媒介,與公眾探討「能」與「不能」。社區上存在「我們」、「你們」及「他們」之分,這都是源於各人心中有一條「界線」,而「界線」的定位就是用不同的「尺」去量度,從而劃分成不同群體。本院期望透過藝術創作和欣賞,以直接和簡單的方法讓公眾體驗及了解社區上不同能力人士的特色,以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不同的群體,挪開隔絕人們的「界」。
展覽的畫作及陶藝作品,是由一群身體受着不同限制的人士創作,展現他們學習藝術的歷程。其中塑造性的陶泥讓他們實現心中的奇想;而畫作則包括練習繪畫立體實物和光影,也有透過繪畫作為顏色練習。他們透過「搓圓撳扁」和操控顏色衝破原來的限制,享受自信和自娛,參觀者均十分欣賞他們的用心和想像力。
![]() |
每一件陶瓷作品均反映創作者的獨特性。
![]() |
畫者學習繪晝光影和立體的作品。
紀錄片的內容是透視台灣一間老人院舍裡一群失智症患者的生活狀況及他們與家人的相處情況,讓社會人士了解他們的需要。至於社區藝術創作「織彳亍」則邀請觀眾以色彩繽紛的布條為輪椅及四腳架等復康工具粉色美化。「彳」「亍」(粵音斥促)的意思是緩慢地步行。社會上各人步伐不一,有的走路較快、有的走路較慢、有的需要使用輔助工具。可惜,愈走愈快的社會似乎忘記了或不認識行動不便的一群。以布條美化輪椅、四腳架及手杖等工具,不但可打破那種「冷冰冰」的距離,更讓復康工具使用者展現出他們「緩慢的美」;參加者均認為這兩天的活動具新鮮感,並表現得十分投入,相信活動能將不同能力的人拉近不少。
![]() |
社區藝術創作「織彳亍」的參加者均投入於美化輪椅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