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 7月號
- 主席感言
香港的安老院舍宿位由於供應量少,顯得格外珍貴。我偶爾會聽到一些朋友說,輪候得一宿位,猶如解決了照顧家裡長者的大半負擔。其實,這樣看待照顧長者,未免過於簡單,長者的身體機能衰退,便等如對生活要求不予講究。這是真的嗎?
最近,東華三院與香港大學社會行政及社會工作學系共同進行一項探討華人長者靈性健康的研究計劃,確立了在華人社會裡長者靈性健康的概念,讓我們得到很大啟發。原來,在東方文化的華人社會裡,「靈性」普遍在人倫關係包括家庭、朋友以至社區的網絡中得到滋潤,長者有生命動力,便會活得快樂。
我很高興,東華的安老服務很重視對長者在身、心、社、靈四方面的照顧,這次研究讓我們制訂全球首個「華人長者靈性量表」,對於業界加強提升長者靈性的服務有很大幫助。
誠如香港大學的劉瑋群博士所言,靈性健康是一種超越的力量(transcendent forces),能幫助我們肯定過去,活好現在和未來。這讓我想起,「東華精神」也是一種超越界限的慈善精神,能跨越膚色、年齡、性別、職業,是至高無尚的情操。我們於去年出版的《善與人同:與香港同步成長的東華三院(1870-1997)》,剛於「香港書獎」中獲得十大好書的殊榮。這本書冊是「東華精神」的寫照,我謹此感謝丁新豹博士花三年時間焚膏繼昝完成這本四百頁的著作。
我亦感謝善長吳澤洪先生遺贈一億二千萬元,支持東華三院的善業。吳老先生一生儉樸,連自己最喜愛用以作畫的毛筆,每枝消費也不超過三十元。他辭世前立下遺囑,將全數財產捐贈予東華三院,遺愛人間,這不是「東華精神」另一描述嗎?在此,我衷心感謝支持東華的各界人士,我們將繼續努力不懈,造福社會。
東華三院主席 張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