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0一二年 六月號
- 主席感言
五月底,我們為新聞處和各大傳媒機構舉行了一個傳媒午宴。席上,我們請來一位社工和一位在廣華醫院任職的姑娘,與嘉賓分享她們在工作上的難忘經歷,以故事帶出本院今年的主題「情深繫東華」。篇幅所限,我在此轉述護士姑娘的故事,這要從十五年前一對公公婆婆的事情說起。
那年是1997年,盧姑娘在廣華醫院的深切治療部工作,每天見盡的是一幕幕在生命線上掙扎求存的情境。病人當中有一位八十多歲的婆婆,住進深切治療部已好幾天,盧姑娘留意到她的老伴每天都來探望妻子,可謂鶼鰈情深。可惜,婆婆的健康一天比一天差,未幾即與世長辭。伯伯在認領婆婆遺體那天,盧姑娘正好當值,當時她看見老人離開時淒清的背影,自己也十分難過——因為她知道,婆婆健在的時候每天都燒飯給丈夫吃 ,如今伯伯頓失老伴,生活又有誰照顧呢?
伯伯那天拖着孤單的身影,走至長廊的盡頭時,盧姑娘想,他的哀傷,會在處理完婆婆的身後事後便驟然降臨,她不忍這位孤寂老人獨自承受哀痛,於是開始和同僚商量如何為伯伯及其他的逝者家屬提供喪親支援服務。這項服務亦成為日後的「哀傷關懷服務小組」,為有需要的家人提供慰問、精神上支持及有用的資訊;而最重要的,是為喪親者帶來關懷及支援。
「哀傷關懷服務小組」的運作,只是靠原本的醫護團隊默默耕耘,護士在沒有得到額外的資源下,從繁忙的工作中抽出寶貴的時間,完成一項又一項神聖的任務。2003年「沙士」來襲,人心惶惶,小組隊員發現一位婆婆在唯一的親人過世後孤苦無依,於是迅速引領她取得所需的支援照顧;還有一位丈夫在喪妻後一直不發一言,極度沉痛但不曾淌下半滴眼淚,子女都擔心他快要崩潰,幸好小組隊員及時來電慰問,老父才肯說話,子女如釋重負,對小組隊員感激不已。
「家人已經過身,想不到廣華醫院的姑娘還會打電話給我們!」這是家屬接電話時經常脫口而出的反應,當中有些表示欣慰、有些表示訝異、有些是埋怨(畢竟家屬對於家人在醫院離世,總帶着較複雜的情緒),不一而足;但不管怎樣,小組成員都坦然無懼,不辭勞苦,專業精神令人敬佩。
這正是東華人發揮「東華精神」的最佳寫照。我們的護士團隊不因病者生命的終結而停止服務,她們真的做到推己及人,以慈愛和細緻的關懷觸動市民的心靈。十五年前的背影至今在盧姑娘的腦海裡不曾磨滅,我願藉着它,時刻提醒東華大家庭的成員對基層市民需要的關注。
東華三院主席 陳文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