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 8月號
- 全港獨有親子互動輔導服務助家長管教子女免施虐
相信不少為人父母者均曾遇過年幼子女不服從指示、不守規矩、發脾氣或在街上無故吵鬧等情況。部分家長對管教子女有感力不從心、承受沉重的親職壓力,甚至對子女施以體罰,一旦處理不當更容易演變成虐兒個案。
據社署數據顯示,香港的虐兒個案由2003年的四百八十一宗大幅上升至2009年的九百九十三宗,其中超過六成的施虐者為家長。東華一直致力發展有效預防及治療虐兒家庭的方法,於2004年率先在香港引入一套在美國備受認可的親子互動輔導服務(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簡稱PCIT)治療模式,着重及早介入及糾正家長的不良管教子女方法,協助家長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和具體掌握有效的管教技巧。
透過單面反光鏡即時指導家長
PCIT服務對象為有體罰子女傾向或虐兒的高危家庭,兒童年齡介乎二至七歲。治療師首先會為求助人士進行評估,評定兒童行為問題及家長親職壓力是否已達臨床界線。適合接受治療的家庭其後會獲安排參與為期十四至二十星期、每星期一次的一小時密集式治療。
PCIT治療過程分為兩部分,家長及孩子會同時被安排在特設的「遊戲輔導室」參與輔導,治療師則透過單面反光鏡及無線耳筒裝置,即時指導家長。在第一部分,治療師會教導家長在孩子主導的遊戲中,使用適當技巧和原則建立良好親子互動和關係,以鞏固管教的基礎,多讚賞和描述孩子適當的行為,例如「多謝你的分享」、「我喜歡你安靜地玩」,並以熱誠的態度跟孩子互動。當孩子出現不適當的行為,例如發脾氣、拋擲玩具,家長應不予注意,先讓他們冷靜,而不加以予批評或命令。
第二部分着重提升家長管教孩子行為的效能,治療師會在家長主導的親子遊戲過程中,教導家長如何讓孩子服從指示,家長應發出直接、單一及正面的指示,若孩子不服從可予以警告及使用「暫停」(Time out)程序。
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
拓展三年計劃至全港各區
由於PCIT服務在屯門、天水圍和大角咀推行以來成效顯著,東華於2008年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展開為期三年的「親子互動輔導服務 ― 預防虐待兒童計劃」,進一步把PCIT服務擴展至全港九個服務地點,可為超過六百個有體罰兒童傾向或虐兒的高危家庭提供家長訓練、治療和支援,並為幼兒工作者、兒童院護工作員及社工等專業團體安排技術分享及培訓工作坊。
療效持久 親職壓力顯著舒緩
截至今年3月,東華三院共為一百二十六名家長完成療程,當中約九成家長在參加療程前曾向子女施加體罰,另有二十四名兒童患有過度活躍症或出現有關症狀。在七十九個完整數據的個案中,研究人員發現在完成療程後,九成家長不再使用體罰、親職壓力指標由逾一百一十七降至九十二點八,兒童的行為問題頻率亦由一百五十八降至低於臨床界線的一零六。
而在療程完結後三個月的跟進評估中,家長仍能保持正面管教技巧,可見PCIT能有效處理兒童行為問題及預防虐兒,並反映「密集式」和「即時」指導父母管教技巧的服務模式廣為家長接受。有關研究更於早前獲國際社會工作學院聯盟(IASSW)、國際社會福利協會(ICSW)及國際社會工作人員協會(IFSW)合辦的「2010聯合世界大會」頒發最佳論文摘要獎。
幼童頑皮其實可能想得到父母的關注,家長與其打罵孩子,不如多予讚美,管教成效往往事半功倍。
個案一:
彭太的兒子兩歲開始,稍不如意便在大庭廣眾鬧情緒,甚至在小巴站躺在地上吵鬧半小時,她坦言不明白兒子為何因小事哭鬧,覺得十分尷尬及困擾。
彭太於一年前主動尋求東華「親子互動輔導服務」協助,經過十七節治療後,她的兒子變得合作,鬧情緒情況大減。彭太表示:「讚賞真的很奇妙,以前愈責罵他反而愈頑皮,原來他以為要頑皮才會得到我的注意。接受PCIT療程後,當他發覺乖才可以得到關注,就會乖點!」
個案二:
杜太因三歲的兒子的情緒問題,於半年前開始參加PCIT服務。她憶述:「他會因為坐升降機時未能觸動按鈕而哭鬧半小時,我愈安撫他,他愈哭得厲害,最後我怒不可竭體罰兒子」。
杜太每次體罰兒子後都懊悔不已,接受輔導後學會多稱讚兒子:「小時候爸爸也不會讚我,令我以為小孩不需要讚賞,但現在學懂多讚賞兒子,兒子情緒失控的情況也減少了。」
有關親子互動輔導服務詳情,請瀏覽 http://pcit.tungwahcsd.org 或致電 2267 6322 查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