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0一二年 一月號
- 我們走過的日子
1870年代,香港沒有為華人而設的醫院;東華醫院在天時、地利及人和配合下誕生,其後艱苦經營。今天,每個香港人都有享用公共醫療設施的權利,政府對治療及預防疾病的承擔也越來越大。究竟我們走過的日子是怎樣的?藉着廣華醫院慶祝百歲生辰,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於2011年11月2日舉辦黃昏講座,邀得香港中文大學社會醫學榮休講座教授李紹鴻SBS, ISO太平紳士及東華三院1964/65年度主席何世柱GBS, OBE太平紳士追憶香港醫療服務及廣華醫院的發展歷程。
![]() |
張佐華主席(右四)與李紹鴻教授(右五)及何世柱主席伉儷(右二、三)及出席講座嘉賓合照。
李紹鴻教授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界,將香港的醫療衞生歷史分兩個時期闡釋。前期由1842年香港按照南京條約正式割讓予英國開始。當時人口雖少,但天花流行;1894年更發生鼠疫,前後肆虐香港三十年。1872年啟用的東華醫院,一開始就為華人提供免費中醫藥及種痘服務,在其他政府醫院建成之前,負擔着大量的救病拯危工作。二次大戰後至1950、60年代,因戰爭避走他方的香港人返回香港,國內又有很多人湧至,造成居住環境狹窄,衞生情況惡劣。由於水源缺乏,傳染病如肺結核、霍亂及兒童麻疹激增,政府擴展醫療及疫苗注射服務。1970年代,人口開始老化,加上社會環境及巿民生活方式的改變,長期病患者增加,政府需大力發展治療及復康服務。到了1990年代,長期病患對巿民的威脅更大,新病症如愛滋病、禽流感出現,而舊病症如肺結核和霍亂重臨,政府積極推動醫療改革,於1989年成立衞生署及於1991年成立醫院管理局。在香港醫療歷史的長河裏,東華三院的醫院一直走在最前線服務巿民。有趣的是,華人醫療事業最早由民間開始,當今也朝着全民參與的目標進發。政府除加強發展醫院外,也推動及支持基層健康服務。
![]() |
李紹鴻教授闡釋香港由開埠至今的醫療衞生服務發展。
何世柱主席憶述父親何耀光先生於1953年馮漢柱主席任內當總理。當時巿民對廣華醫院服務需求大,而廣華醫院地方少,服務和管理又未臻完善,政府及東華三院都有意重建廣華醫院。至1957年,政府批准重建計劃,分六期於1958年初開始進行。何主席於1960/61年度張玉麟主席任內當總理時,只有二十一歲左右;在父親讓他全力投入慈善工作下,於1964年出任主席,1965年見證整項重建計劃完成。由於廣華醫院正如社會上其他機構一樣需要整頓貪污,對服務及形象都有損害,何主席一方面向政府爭取醫院職員與政府的同工同酬,又銳意加強管理,並安排總理當值會見巿民聽取意見。該段期間政府醫務總監曾多次要求東華三院屬下的醫院取消贈醫施藥的傳統,像其他公立醫院一樣收費,他遂聯同永遠顧問委員會向政府重申東華醫院創辦時是按法規為華人提供免費醫療服務,不可一下子放棄。其他處理的廣華醫院事宜,不一而足。
![]() |
何世柱主席憶述五十年前廣華醫院的設施和管理都未如理想,身為主席要事事參與,力求改善。
一百四十一年來,東華三院一直在香港醫療衞生服務上擔任重要角色;而廣華醫院亦走過一條漫長的路,到今天更成為一間服務廣受巿民認同的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