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 11月號
- 新頒佈法定古蹟 東華三院文物館及文武廟
發展局於11月12日宣佈,古物事務監督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將本院屬下位於油麻地廣華醫院內的東華三院文物館及上環的文武廟列為法定古蹟。
文物館

東華三院文物館早於1911年落成,並於1992年獲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文物館前身是廣華醫院大堂,當時只有一層高,後來由於對病房的需求不斷增加,便於1919年在左右偏廳加建閣樓,成為兩層高的建築物。其後廣華醫院於1958年進行龐大重建工程,只保留這座極具歷史價值的大堂;及至1970年東華慶祝一百周年,將大堂命名為「東華三院文物館」,用以展示東華的歷史文物和收藏珍貴文獻。
文物館糅合中西方的建築特色。館內的祠堂佈局和建築物正面的中式裝飾,清楚展現中式建築特色。檐板上的花卉和吉祥圖案,以及外廊的樑架和駝峰,均是精緻的木刻。金字屋頂鋪有綠色琉璃瓦,目前的屋脊建於1991年,乃仿照1910年的原有屋脊重建。西方建築元素主要見於建築物的側面和背面,包括使用小圓窗和連拱頂石的弓形拱窗。大堂內通往展覽廳的四道拱門設有西式楣窗。大堂的屋頂由傳統的中式桁條和樑架結構支撐,偏廳則採用了雙柱桁架。
文武廟

位於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約於1847年至1862年期間落成,並於1994年獲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文武廟由華人富商所建,當時不僅是供奉文、武二帝的地方,也是華人議事及仲裁的場所,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反映昔日香港華人社會的組織和宗教習俗。1908年香港政府頒佈《文武廟條例》,把文武廟及其所屬廟產撥交東華醫院管理;1958年,政府修訂有關條例,訂明文武廟廟宇及嘗產收益,除用於每年供奉神祀、重修廟宇及擴建嘗產外,亦用以開辦學校教育華人子弟、資助香港華人慈善事業及擴充東華三院發展醫療服務。
文武廟屬典型傳統中式民間建築,飾有精緻的陶塑,花崗石雕、木雕、灰塑和壁畫,盡顯精湛的傳統工藝技術。文武廟為廟宇組群,由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三幢建築物組成。文武廟主要為供奉文昌及武帝,列聖宮則用作供奉諸神列聖,公所為區內華人議事及排難解紛的場所。三幢建築物以兩條小巷分隔。文武廟為兩進三開間建築,正門外面有兩座花崗石鼓台,前進置有檔中。廟宇按照傳統中式建築佈局設計,後進較前進高出幾級,設有供奉諸神的神龕。兩進之間的天井已為重檐歇山頂覆蓋,屋頂由天井四角的花崗石柱支撐,兩側為捲棚頂的廂房。位於文武廟左側的列聖宮原為三進兩院式建築,其後兩個天井加築鋼架屋面。公所為簡單的一進式建築,其花崗石門框至今保存完好,上面刻有公所的建築年份,甚具歷史價值。

秋祭
東華三院董事局每年也會按照傳統,於文武廟舉行隆重的秋祭儀式,酬謝文武二帝,同時為本港市民祈福。今年的秋祭典禮於11月1日舉行。典禮邀得東華三院己酉年主席黎時煖太平紳士主祭,應屆東華三院主席梁定宇先生暨全體總理陪祭,東華三院乙卯年主席江永安太平紳士宣讀祝文及東華三院顧問局成員暨東華三院辛巳年主席周振基博士SBS太平紳士出任司儀。該祭典秉承中國文化傳統,並具深遠意義,除東華董事局成員外,還有多國領事、官紳名流及不少市民前來觀禮。
中國以農立國,自古以來,每逢秋季百穀豐收之際,都會舉行祭祀活動以慶祝收成及酬謝神恩。東華一向尊重中國固有禮教及文化傳統,因此東華至今仍秉承傳統習俗,每年舉行奉祀文武二帝秋祭典禮,為本港市民祈福消災。為表示對祭典的尊重,主禮嘉賓及東華董事局成員均依照傳統穿上長袍玄褂行禮,儀式莊嚴隆重,進行的祭禮包括降神禮、初獻禮、恭讀祝禮、亞獻禮、三獻禮、望燎禮及辭神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