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0一三年 五月號
- 百年粵港融合:重構早期東華醫院與廣州善堂的合作關係
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邀得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丁新豹博士及嶺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劉智鵬博士,於4月6至7日帶領二十九位東華三院文物館義工首次到廣州考察,追尋清末至民國年間東華與廣州善堂合作的蹤跡,印證文物館館藏檔案文獻的紀錄。隨團還有四位教育科職員及東華屬校校長,期望透過了解東華早期的慈善服務,探索東華精神和價值,為制訂院本德育課程帶來啟示。
![]() |
嶺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劉智鵬博士在蔣光鼐故居博物館講述這位抗日名將的生平事跡。
晚清至民國年間,廣東災禍頻仍,政局動盪,由本地紳商倡導的民間善堂紛紛在廣州興起,承擔起地方救濟的重任,包括著名的「九善堂」(愛育善堂、方便醫院、廣仁善堂、崇正善堂、潤身社善堂、廣濟醫院、惠行善院、述善善堂和明善善堂)。東華醫院作為華南地區民間慈善組織的龍頭,一直與這些慈善機構保持緊密合作;加上不少總理與廣東有密切的商業及地緣網絡關係,促使東華積極參與廣東各種慈善活動,包括賑災、籌款、醫療、遣送回鄉、原籍安葬、平糶及藥物採購等工作,涉及範圍廣泛,形成一個龐大的慈善網絡,緩解天災人禍中民眾的困苦。
雖然當年舉足輕重的廣州九大善堂今天已成歷史陳跡,考察團仍尋訪了昔日與東華關係密切的方便醫院舊址(現為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也找到1923年孫中山先生致函呼籲東華協助籌募擴充經費的省城芳村惠愛癲狂院的舊址(現為廣州市精神病醫院)。此外,團員參觀了展示嶺南傳統文化的荔灣西關民俗館、蔣光鼐故居博物館以及1932年東華三院主席陳廉伯的故居,這些都讓團員更了解當年東華與內地慈善機構的聯繫。廣州是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考察團因此亦趁機參觀著名的石室教堂和南越國宮署遺址及南越王宮博物館,獲益良多。
![]() |
團員於南越王宮博物館細心聆聽導賞員介紹。博物館展出南越國宮署遺址、宮殿和宮苑等遺跡,包含自秦漢到民國十二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是廣州過去二千多年嶺南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的見證。
![]() |
1899年,廣州瘟疫流行,商行籌款創立城西方便所,免費收殮屍體,救治病人。1901年更名為城西方便醫院,現為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 |
1918年方便醫院致函東華醫院,表示已接收東華送來二十七名腳氣病人,並會代為保管東華給予每名病人的一元傍身費,待出院時發還。
![]() |
1919年廣東及香港遭逢米荒,東華襄助廣東各界聯合組成廣東糧食救濟會,陳廉伯任該會主席,協助解決粵港缺糧問題。陳廉伯其後於1932年出任東華主席。此幢位於廣州西關的大宅是建於民國初年的陳廉伯公館,是一座糅合中西特色的建築。
![]() |
1923 年孫中山先生致東華醫院函件。
|
|
1923年孫中山先生曾致函東華醫院要求協助廣州的惠愛癲狂院籌款擴充院務。現位於廣州芳村的廣州市精神病醫院(左)前身是1898年由美國傳教士嘉‧約翰(J. G. Kerr)創辦的惠愛醫院(惠愛癲狂院),是全國第一間精神病專科醫院。右圖為現存建院初期的行政辦公樓及碑記,是廣州市受保護文物。
![]() |
醫院內的碑記記述了醫院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