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0一0年 三月號
- 與中大歷史系及本地史專家合作出版 《破與立》、《傳與承》及《善與人同》
東華三院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慈善機構,其深厚的歷史傳統,一字一句記錄在文物檔案之內,其中包括會議紀錄、通訊錄、誌事錄、徵信錄、醫療紀錄、圖片等,均詳細記載東華歷年的活動。東華三院於2006年與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合作開展「東華三院檔案資料彙編」計劃,現已將數以千項與東華慈善事業、原籍安葬和殮葬服務有關和具代表性的東華檔案編成五冊書,並加插珍貴圖片及註釋。五冊書包括於去年出版的《源與流─東華醫院的創立與演進》、《施與受─從濟急到定期服務》、《東華義莊與寰球慈善網絡:檔案文獻資料的印證與啟示》、以及今年3月出版的《破與立─東華三院制度的演變》和《傳與承─慈善服務融入社區》。
《破與立》、《傳與承》
去年推出的三冊《東華三院檔案資料彙編》,深受各界推崇,成為近年研究香港歷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資料。承接上年的努力,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何佩然教授再編撰兩本書冊。《破與立》以東華1930至70年代管理層的改變為主軸,剖析政府如何借東華財困,以資助為名介入東華事務,但隨戰後人才素質提升,學兼中西的東華管理層漸漸得到政府認同,並逐步完善制度,成為現代化的慈善機構。《傳與承》則探討戰後隨政府社會福利政策改變和經濟環境改善,東華的社會服務逐漸從戰前濟急扶危的角色轉型為提供定期的安老扶幼服務,反映香港人整體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善與人同》
為紀念一百四十周年,東華三院特別委託前歷史博物館館長、本地史專家丁新豹博士編著《善與人同:與香港同步成長的東華三院(1870-1997)》。丁博士以故事形式描述東華於1870年成立的故事、背景、工作、與港英政府關係、從救濟角色轉化為社會服務機構等前因後果,並宏觀分析晚清時期創建的東華,如何因應香港獨特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環境發展出可持續的模式,對華人社會的演進和華人慈善事業的發展有精闢的見解;書內更有近百張珍貴的歷史圖片。
三冊新書的發佈會於3月25日假李兆忠紀念大樓東華醫院禮堂舉行,邀得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教授主禮。李三元主席於典禮上表示,這批歷史書冊對廣大的歷史愛好者來說,是研究香港的新開始。李主席指出,這十三個月內出版的六冊研究著作,連同四年前與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合作的《益善行道》,在保存東華三院機構文化的同時,亦為本地史,特別是香港慈善事業進程提供嶄新的研究角度。
為促進東華歷史文化的長遠發展,東華三院於4月1日成立「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持續及有計劃地為東華和香港歷史文化保育作出貢獻,延續東華「善與人同」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