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0一二年 三月號
- 1917年出入院總冊帶來的啟示
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所長梁其姿教授,於1月21日假香港歷史博物館以「從準備死亡到迎接生命 - 廣華醫院檔案所透露的二十世紀初港人生活中的醫院」為題,闡釋早期華人的醫療觀念及其變化。
![]() |
梁其姿教授主講 「從準備死亡到迎接生命 - 廣華醫院檔案所透露的20世紀初港人生活中的醫院」講座。
清末民初,西醫士把醫院模式引入華人社會,最早有東華醫院、廣華醫院等以中西醫治療病患,由於醫院同時亦照顧不治者的後事,初期華人多認為醫院象徵不祥。但廣華醫院珍貴的檔案透露了在20世紀初,華人醫院的社會角色逐漸轉變。
梁其姿教授解釋道,在19世紀中期,香港沒有為華人而設的醫院,加上政府急需整頓衞生以及處理華人死亡問題,促使東華醫院於1870年成立。她以廣州人民第一醫院前身的方便醫院為例,該院在1890年代鼠疫肆虐時,在醫院後方堆積了很多死者遺體,其後更設部門專責為殁者造棺材。由於醫院肩負救病拯危的工作,經常接收大量傳染病患者,當時無藥可治的流行病與傳染病又非常多,如鼠疫、瘧疾、肺結核、痲風、腳氣、霍亂等肆虐香港多年,多數病人住醫院求診時已病入膏肓,加上初時住院病人死亡率偏高,難免令醫院為不祥之地的看法根深柢固。
隨着九廣鐵路(英段)於1910年通車,九龍半島的人口隨即大量增加,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也相對上升。當時九龍區並沒有任何醫療設施,梁其姿教授認為東華醫院成立四十年後,於1911年成立的廣華醫院是另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改變醫院在香港社會的角色。
當年廣華醫院接收油麻地痘局,負責當地的種痘工作,並於1910、1920年代廣派政府註冊痘師往大埔、上水、沙頭角等地為幼童贈種洋痘。20世紀初,香港人口男多女少,求診者多數是男性。隨着住院病人死亡率大幅下降,加上廣華醫院中西醫兼備,市民對醫院服務需求日益增加。當時廣華醫院的病人主要以居住於油麻地,旺角及尖沙咀為多。另外,婦產科的發展對醫院的社會角色亦引起變化。早期較少華人到醫院分娩,到了1922年,全港共有二千八百名孕婦到醫院分娩,比1917年多約三倍。有見及此,廣華醫院於1925年正式開班訓練西式助產士,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服務及迎接新生命來臨。
踏入20世紀,廣華醫院不但擴展了東華三院照顧病人與善終的服務,更配合當時社會需要,進一步發展婦產科和接種牛痘以迎接、保護新生命。梁教授指出,從1920年代廣華醫院的檔案及統計數字看來,當時醫院已脫離醫院予人不祥的印象,轉而反映當時社會對新生命、新生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