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三院

Media Centre

廣福祠換樑重修開幕典禮
外牆加添藝術元素 推動多元共融

為回復東華三院發源地、位於上環太平山街有逾百年歷史的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廣福祠的原有莊嚴外貌,東華三院早前為廣福祠進行大規模換樑重修工程,並已完工,更擇吉於2月7日舉行換樑重修典禮。為令代表傳統文化的廣福祠進一步融入社區,東華三院特別為廣福祠注入藝術元素,邀請了屬下社企「愛不同藝術」(i-dArt)的藝術家鄭嘉恩利用剪紙藝術,為廣福祠基座外牆創作新外觀,將傳統文化與藝術結合,展現東華三院的多元、創新及融和。

廣福祠不單是重要的傳統廟宇,亦是著名的旅遊景點,為使到訪市民和旅客更了解廣福祠的歷史和感受中國廟宇文化,鄭嘉恩以剪紙藝術,配合跟廟宇有關的文字和廣東俚語,創作出色彩豐富的作品《地藏王》,為廣福祠基座外牆「改頭換面」,增添活力,同時亦把中西以至新舊文化融為一體,讓多元文化碰撞交織擦出新火花。

上環太平山街及荷李活道一帶具有濃厚藝術氣息,塗鴉作品隨處可見,而廣福祠這次的新安排,將可推進社區融合。另外,廣福祠更將定期更新基座外牆的藝術主題和作品,為不同藝術創作者提供發揮及交流的平台,務求成為多元文化的「聚腳地」。

廣福祠俗稱百姓廟,又名百姓祠,供奉地藏王、太歲、濟公活佛等,多年來香火鼎盛。廣福祠初建於1851年,為東華三院的發源地,現已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廣福祠原本用作置放客死香江的異鄉人的神主牌位,後來成為流落無依人士及垂危病人的棲息地,由於當時衞生環境惡劣,喚起全港市民關注。當時一群熱心公益的華人領袖有見及此,便倡議集資於附近興建一所醫院,為貧苦市民提供免費中醫藥服務,並於1872年落成啟用,從此奠定了東華三院善業的基石。東華三院同時亦將廣福祠收歸管理。

東華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來,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復康、興學育才、扶幼導青」的使命和承諾,時至今日,已發展成為全港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慈善服務機構。在過去百多年,東華三院的醫療、教育及社會服務均有長足發展,迎合社會需求,為市民提供收費低廉或免費的優質服務。現時東華三院共有309個服務單位,包括5間醫院、29個中西醫療衞生服務單位、54個教育服務單位、219個安老、兒童及青少年、復康及公共服務的社會服務單位,以及2個肩負守護和保育本地歷史文化重任的服務單位,分別為東華三院文物館和東華三院何超蕸檔案及文物中心,負責宣揚東華三院歷史、修復和保存機構檔案等工作,藉此推動保護文化遺產。

* 完 *

傳媒查詢:歡迎致電2859 7482 聯絡東華三院企業傳訊處

東華三院主席李鋈麟博士太平紳士(前排右四)、東華三院乙未年主席何超蕸女士(前排右三)、文穎怡副主席(前排左三)、譚鎮國副主席(前排左四)、馬清揚副主席(前排右一)及主要捐款人李冠亮先生(前排右二)為醒獅點睛掛紅。

東華三院主席李鋈麟博士太平紳士(前排右四)、東華三院乙未年主席何超蕸女士(前排右三)、文穎怡副主席(前排左三)、譚鎮國副主席(前排左四)、馬清揚副主席(前排右一)及主要捐款人李冠亮先生(前排右二)為醒獅點睛掛紅。

東華三院主席李鋈麟博士太平紳士(左一)、東華三院乙未年主席何超蕸女士(左二)、文穎怡副主席(左三)、主要捐款人李冠亮先生(左四)、譚鎮國副主席(左五)及馬清揚副主席(右六)為廣福祠重修募捐碑記進行揭碑儀式。

東華三院主席李鋈麟博士太平紳士(左一)、東華三院乙未年主席何超蕸女士(左二)、文穎怡副主席(左三)、主要捐款人李冠亮先生(左四)、譚鎮國副主席(左五)及馬清揚副主席(右六)為廣福祠重修募捐碑記進行揭碑儀式。

東華三院主席李鋈麟博士太平紳士(右一)與各位嘉賓於廣福祠內奉香。

東華三院主席李鋈麟博士太平紳士(右一)與各位嘉賓於廣福祠內奉香。

廣福祠注入藝術元素,邀請了「愛不同藝術」(i-dArt)藝術家鄭嘉恩為基座外牆創作剪紙作品《地藏王》,結合傳統文化與藝術,推動多元共融。

廣福祠注入藝術元素,邀請了「愛不同藝術」(i-dArt)藝術家鄭嘉恩為基座外牆創作剪紙作品《地藏王》,結合傳統文化與藝術,推動多元共融。

「愛不同藝術」(i-dArt)藝術家鄭嘉恩簡介。

「愛不同藝術」(i-dArt)藝術家鄭嘉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