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皇帝御賜「萬物咸利」牌匾從東華醫院卸下移至香港歷史博物館十月二十七日起舉辦大型歷史展覽
東華三院為慶祝成立一百四十周年,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合作,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為期約三個月,名為「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的大型展覽。本院希望透過展覽,與公眾分享東華三院發展醫療、教育和社會服務的歷程以及賑災救濟、籌募工作和為海外華工提供原籍安葬的足跡,讓公眾認識東華三院與香港社會共同成長的經過,同時展示香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在聯繫內地與海外華人所扮演的樞紐角色及東華三院在世界華人慈善網絡的重要地位,並透過多元化的相關教育活動,推廣東華三院豐富的、堅實的新高中課程通識科及本土文化素材。
是次展覽由香港歷史博物館與東華三院文物館籌劃,是首個香港歷史博物館與非政府機構合辦的大型專題展覽,將於十月二十七日至明年一月十七日在歷史博物館舉行。展覽分為七個特色展區,展出250件與香港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文物,大至牌匾、布幛,小至別針、旗仔。為確保展品在最佳狀態下展出,部分展品已運送到文物修復組預先修復,當中包括在東華三院文物館收藏珍貴的數件牌匾。除了展出承載歷史記憶的東華文物,展覽還使用約200張歷史照片,並會播放多套專題短片。
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於早前舉辦「服務學習計劃」,專門培訓逾30名東華三院社區書院和東華所屬中學的學生作展覽大使,在展覽期間提供導賞服務,藉以加深靑年人對東華三院及香港早期歷史的認識,並培養他們對服務社會的興趣。
大會於9月20日在東華醫院禮堂舉行新聞界招待會,把東華醫院的一項珍貴收藏品──由光緒皇帝御賜的一塊刻有「萬物咸利」的牌匾,在東華醫院禮堂拆下,運往香港歷史博物館展覽。「萬物咸利」是指天下萬物也受益於善行和善舉。該塊木製牌匾約重250公斤,高122厘米,長384厘米,由光緒皇帝親點翰林代筆,璽章蓋於牌匾正中。金龍是皇帝的象徵,因此印章上方有一木雕貼金龍頭,木框上亦有浮雕金龍裝飾。東華醫院自創院開始,除贈醫施藥外,還提供廣泛慈善救濟服務,服務對象不限於香港境內,而且擴展到內地的省份及海外華人團體,充份體現這個牌匾所宣揚的精神。
東華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來,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復康、興學育才、扶幼導青」的使命和承諾,時至今日,已發展成為全港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慈善服務機構。在過去百多年,東華的醫療、教育及社會服務均有長足發展,迎合社會需求,為市民提供收費低廉或免費的優質服務。現時東華三院共有223個服務單位,包括5間醫院、19個中西醫療衞生服務單位;50間學校及148個社會服務單位,涵蓋安老、兒童及青少年、復康及公共服務;另東華三院文物館負責宣揚東華歷史、修復和保存機構檔案以推動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
* 完 *
傳媒查詢:歡迎致電2859 7853與東華三院企業傳訊總主任劉冠華女士聯絡。
梁定宇主席介紹「香江有情:東華三院與華人社會」展覽的背景及內容。
香港歷史博物館專家顧問及展覽顧問丁新豹博士以東華醫院禮堂歷史文物介紹早期華人社會歷史。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物修復組總館長(文物修復)陳承緯介紹拆卸「萬物咸利」和「善與人同」牌匾的工序以及有關修復及技術性處理問題。
十多名工作人員卸下「萬物咸利」牌匾及移送至香港歷史博物館作展覽前的重點文物修復。
「萬物咸利」牌匾, 清光緒十年(1885年), 東華三院藏
1885年6月,珠江三角洲洪水泛濫,災情嚴重。東華籌得超過十萬元善款賑濟災民,獲光緒皇帝特御賜「萬物咸利」牌匾,以資表揚。
文武廟神輿, 清同治元年(1862年), 東華三院藏
鑾輿由文武廟當年值事、「四環眾信」、「各港客商」聯合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獻送。過去每逢神誕慶典,用以奉請文武二帝神像出巡。
《一八七三年東華醫院徵信錄》, 1874年刊印, 東華三院文物館藏
《一八七三年東華醫院徵信錄》是東華三院文物館館藏最早期的一本,類似現今機構的年報,載有創院宗旨,醫院運作規條和監察機制等資料。
歡樂滿東華屋邨籌款比賽三連冠獎盃(1982至84年), 1984年, 彩虹邨服務聯會藏
歡樂滿東華自1979年開始舉辦,是東華三院善款的主要來源,彩虹邨兩度奪得屋邨籌款比賽三連冠,得到東華三院頒授獎盃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