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三院

Media Centre

東華三院一百四十周年誌慶酒會暨《東風破》首映禮

東華三院為紀念服務社會一百四十年,由三月二十六至三十日假金鐘太古廣場舉辦一連五天展覽,讓市民了解東華一直伴隨社會轉變而發展的中西醫療、教育和社會服務。此外,東華董事局特別籌拍周年電影《東風破》,希望透過電影作為大眾媒介與市民分享東華精神。東華三院一百四十周年誌慶酒會暨《東風破》首映禮於三月二十六日舉行,邀得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太平紳士主禮。

東華三院能夠在百多年來持續不斷發展,伴隨社會轉變,與時並進,不斷以嶄新服務回應社會的需求,當中不但講求管理思維和服務的革新,亦彰示了對慈善精神的一份恆久不變的堅持和執着。籌拍周年電影正是要表達東華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創新及達至新舊共融的精神,所以電影取名《東風破》,「東風」比喻本土的歷史文化,「破」則解作突破,比喻在原有基礎上創新,達致新舊兼容。

首映禮獲得香港珠寶玉石廠商會及何藍瓊纓女士出任冠名贊助人;東華三院副主席陳婉珍博士及科地農業控股有限公司出任榮譽贊助人,所籌得的善款將用作發展青少年服務經費。當晚酒會暨首映禮嘉賓雲集,亦邀得《東風破》導演、編劇麥婉欣和鄭思傑,以及主要演員包括苗可秀、泰廸羅賓、周俊偉、呂聿來、何韻詩、張同祖、邵音音及劉浩龍等與嘉賓分享拍攝感受。

於金鐘太古廣場舉行的五天展覽以二十年為一個年代劃分社會的重大轉變,記載了東華三院如何與時並進,以中西醫療、教育以及社會服務回應社會的需求,當中展示包括創院歷史、早期中醫服務、贈醫施藥、引入西醫服務、平民義學及革新、施棺賑災、開拓社會福利服務等進程以及機構展望。

東華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來,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復康、興學育才、扶幼導青」的使命和承諾,時至今日,已發展成為全港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慈善服務機構。在過去百多年,東華的醫療、教育及社會服務均有長足發展,迎合社會需求,為市民提供收費低廉或免費的優質服務。現時東華三院共有217個服務單位,包括5間醫院、17個中西醫療衛生服務單位;50間學校及144個社會服務單位,涵蓋安老、兒童及青少年、復康及公共服務;另東華三院文物館負責宣揚東華歷史、修復和保存機構檔案以推動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

* 完 *

傳媒查詢:歡迎致電2859 7853與東華三院企業傳訊主任劉冠華女士聯絡。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太平紳士(中)及東華三院主席李三元博士(左三)於「東華三院一百四十周年誌慶酒會暨《東風破》首映禮」主持亮燈儀式後與眾副主席合照。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太平紳士(中)及東華三院主席李三元博士(左三)於「東華三院一百四十周年誌慶酒會暨《東風破》首映禮」主持亮燈儀式後與眾副主席合照。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太平紳士(後排左十)、民政事務總署陳甘美華署長(前排左四)與東華三院董事局成員、顧問及《東風破》導演及演員於「東華三院一百四十周年誌慶酒會暨《東風破》首映禮」上合照。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太平紳士(後排左十)、民政事務總署陳甘美華署長(前排左四)與東華三院董事局成員、顧問及《東風破》導演及演員於「東華三院一百四十周年誌慶酒會暨《東風破》首映禮」上合照。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太平紳士(中)代表東華三院致送紀念品予《東風破》首映冠名贊助香港珠寶玉石廠商會代表劉偉光會長(右),由李三元主席陪同。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太平紳士(中)代表東華三院致送紀念品予《東風破》首映冠名贊助香港珠寶玉石廠商會代表劉偉光會長(右),由李三元主席陪同。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太平紳士(中)代表東華三院致送紀念品予《東風破》首映冠名贊助何藍瓊纓女士,由東華三院總理何超蕸小姐(右)代表接受,並由李三元主席陪同。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太平紳士(中)代表東華三院致送紀念品予《東風破》首映冠名贊助何藍瓊纓女士,由東華三院總理何超蕸小姐(右)代表接受,並由李三元主席陪同。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太平紳士(中)代表東華三院致送紀念品予《東風破》首映榮譽贊助副主席陳婉珍博士(右),由李三元主席陪同。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太平紳士(中)代表東華三院致送紀念品予《東風破》首映榮譽贊助副主席陳婉珍博士(右),由李三元主席陪同。

《東風破》故事簡介

 

常說香港人不重視歷史,但我們總有方法知道自己是從什麼地方過來的。

一個濫用藥物命不久矣的女孩(官恩娜飾),由三藩市出走香港找一個素未謀面的網友,卻碰上避世於東華義莊、與棺材為伴的臭脾氣老伯(泰廸羅賓飾)。

一個幾十年沒出遠門的舊金山女中醫(苗可秀飾),因為一份速遞屋契決定重返香港。

一個討厭家族生意的上環南北行藥材鋪少主(周俊偉飾),因為三個女人找回自己的位置。

世界轉變很快,許多熟悉的東西,不知不覺間忽地消失。

不相識的人走在一起,卻為對方的生命帶來不一樣的風景。

無論任何年紀,你都會學會新生活。

只要你相信。

– 這是個有關「家」、回家的故事(家是自己的地方、一個人的歸宿)。

– 我們要知道自己及上一代是如何活過來的,才會明白和溝通,才有關心和愛。

– 年青人要愛自己、相信自己,才有更美好的生活、進而有更美好的世界。

– 面對生死,人人平等;面對笑容,人人平等。     麥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