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廟主要由三幢築有金字屋頂的青磚建築物組成,其建築佈局雖然是四面圍合,但並不是正宗的「四合院」,而是前後兩房的「兩進三開間式建築」,正門門額是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建時寫的,門外有兩座花崗石鼓台,前進置有一對紅漆屏門,稱為「檔中」。



五個省份於1876至78年間(清朝光緒二至四年)旱情嚴
重,東華籌得白銀十六萬元善款救濟災民,清朝光緒皇
帝為了表揚此善舉,於1879年御賜該牌匾。
文廟宇按照傳統中式建築佈局設計,後進較前進高出幾級,設有供奉諸神列聖的神龕。兩進之間為一有蓋天井,兩旁建有廂房,廂房築有捲棚頂。天井的重檐歇山頂由位於天井角落的四條花崗石柱支撐。
列聖宮原為三進兩院式建築,其後兩個天井加築以鋼架屋面。公所則為簡單的一進式建築。門框以花崗石建造,上面刻有公所的建築年份,甚具歷史意義,至今仍保存良好。公所現已改建為紀念品商店,而附連於公所後面的善德宮則是於1994年加建的現代構築物,供人們拜祭祖先之用。


宏偉的文武廟,飾有石灣陶塑、花崗石雕、木雕、灰塑和壁畫,精美絶倫,盡顯昔日工匠的精湛技藝。廟宇有兩種山牆,即文武廟的弧形山牆和列聖宮與公所的三角山牆。文武廟的石灣陶脊於1893年建造,當中的陶塑展現粵劇戲台的場景,造工精細。在屋脊上面的部分,中央飾有一顆寶珠,兩端有一對鰲魚。有趣的是,文武廟和公所的墀頭均飾以磚雕,而列聖宮的墀頭則以石灣陶塑為裝飾。


(資料來源:古物諮詢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