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 7月號
- 從東華三院文物館義工團的工作看東華的文化保育
「東華的歷史其實跟香港人息息相關,我們希望幫忙整理檔案,讓下一代或學生在搜集資料時更容易。」這是東華三院文物館義工譚燕清女士的心聲。
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於今年4月1日成立,致力推動機構歷史文化發展策略,加強機構對保存東華和香港歷史文化工作的承擔;並把東華三院文物館併入新辦公室。文物館肩負有系統地收集、保存及整理東華檔案的重任,豐富的庫藏包括歷史檔案、舊照片及舊剪報等。由於東華在香港是極具影響力的慈善社會服務機構,她的歷史和香港的政治、社會、經濟、民生,以至醫療、教育、社會福利的發展有着密切的關係,東華的檔案因而成為研究香港歷史的重要資料。文物館也因此經常接獲本港、國內及海外學者和研究員,甚至傳媒機構致函查詢東華的歷史資料,或要求前來查閱有關文獻,進行研究或拍攝。為了更好地保存這些香港歷史瑰寶,文物館只能讓學者及研究員查閱縮微膠片,惟現時館藏只有少量文獻有縮微膠片備份,文物館遂開展檔案數碼化計劃,冀能滿足更多學者及研究員的需求。
東華三院文物館義工團於2006年底成立,時至今日,義工團已有逾八十名成員,差不多每星期五及星期六,文物館也會開設義工活動小組讓義工協助文物館把館藏檔案數碼化。
「不問回報,最重要是自己覺得有意義,過程比成果重要。」過去幾年梁仲平先生就是憑着這份信念默默耕耘當文物館義工。梁先生不僅是義工團隊的中堅份子、攝影導師,也是規劃檔案數碼化計劃的靈魂人物。從採購器材、編排工序以至推行計劃,梁先生也不遺餘力地貢獻他的專業知識。
為了令數碼化過程對檔案的影響減至最低,文物館於計劃正式開展前邀得原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博士、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總館長(文物修復)陳承緯先生、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劉智鵬博士等各方專家提供寶貴意見。由於館藏檔案浩如煙海,文物館職員既要妥善編排需進行數碼化檔案的緩急先後,又要配合義工的進度整理檔案,才安排進行數碼化。過程中如發現嚴重破損的文獻時,職員會先尋求修復專家的協助,先將檔案修復。
檔案數碼化工序雖然看來簡單,但面對這些見證歲月的歷史檔案時,義工絕不會掉以輕心,戴口罩和手套更成為他們接觸文獻前的指定動作。他們並沒有因重複的動作而生厭,反倒珍惜難得的機會,認為能藉此重新認識香港史。文物館義工團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已經稍見成績,完成了1951/1952至1986/1987年度董事局活動相簿數碼化工作。文物館於檔案數碼化計劃正式開展前邀請原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博士(左一站立者)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總館長(文物修復)陳承緯先生(右二站立者)等各方專家提供寶貴意見。
東華三院文物館義工於2009年獲香港社會福利署頒發義務工作嘉許銅狀,成績令人鼓舞。
除了檔案數碼化計劃,文物館又開設牌匾對聯研究小組,借助義工的力量,從歷史、文學、書法等不同方向尋找每個牌匾及對聯背後的故事,並期望稍後經丁新豹博士審校後編輯出版,讓大眾從不同角度認識近代史。此外,文物館又會不定時舉辦講座、考察團等活動,讓義工更了解他們正在處理的檔案的意義。東華三院文物館義工於2009年獲香港社會福利署頒發義務工作嘉許銅狀,成績令人鼓舞。
2007年9月,義工團隊到廣東開平參觀碉樓及了解東華原籍安葬的歷史。
一個機構能夠屹立百年殊不容易,東華三院至今已跟香港共渡一百四十個寒暑,經過歲月的洗禮,仍能保存大量見證社會變化的歷史檔案更是難得。「要告知下一代,不要辜負前人經歷的苦難。」文物館義工李國雄先生語重心長地說。李先生一席話正好點出文物保育工作的重要及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神聖的使命。事實上,要做好文化保育工作,充足的資源、人手和時間均不可缺,義工團隊正好協助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和文物館加速文物保育計劃中檔案數碼的一環。展望未來,我們期望與東華三院文物館義工一同延續歷史檔案的生命,為社會、為新生代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