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三院

Media Centre

人生下半場、快樂更容「義」
《義務工作與長者心理健康關係》調查研究結果

近年,香港人不斷追求更高的生活質素,對於退休生活也抱持不同的看法,這群生於戰後嬰兒潮的人口,即於1948至1965年間出生的港人,成長於香港社會和經濟發展騰飛、機會處處的年代,部分有較佳教育水平、經濟能力及健康,其中不少未到60歲已離開職場,這群「第三齡人士」的數目愈來愈多。

東華三院於十月三日假 香港理工大學林百欣演講廳舉行「義務工作與長者心理健康關係」調查結果發佈會,向大眾公佈有關長者參與義工服務能否影響其心理健康的調查。東華三院深信這群「第三齡」人士絕對是社會重要資產,相信這群剛進入人生新階段的「第三齡人士」,在工作崗位退下來,可把自身的知識及技能,貢獻社會,為人生塑造更精采的退休生活。

為了讓更多長者思考退休生活,重新為退休生活定位,東華三院委託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下稱:理大)進行一項名為「義務工作與長者心理健康關係」研究,以探討參與義工服務會否影響長者的心理健康。是次研究分別覆蓋東華三院七間長者地區及鄰舍中心,共訪問了228人,並分別以自填問卷及焦點小組的形式進行訪問。

根據自填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長者參與義務工作的原因一般是「想認識更多朋友」、「善用時間、充實生活」和「可發揮自己的長處」;焦點小組結果亦顯示,長者視義務工作為「尋求快樂」的方法或「興趣」;另外,有些長者會期望在當中「學習新知識」和「尋找更多生活體驗」。

整體而言,義務工作能對長者帶來正面的心理影響。參與義務工作後長者普遍認為自己變得「快樂」、「合群」及「有自信」﹔非恆常參與義務工作的受訪者在參與義工後的心理轉變更大,表示比以前快樂、自信及合群的受訪者,其前後差別程度更接近10-15%。

同時,研究亦問及長者在參與義務工作的心理健康情況,分數反映長者的抑鬱感屬低水平(3.53分)、自尊感屬中間稍高水平(18.95分)、孤獨感屬低於中間水平(13.30分)(表二)。

與此同時,焦點小組研究結果顯示長者能從義務工作中發揮所長,建立成就感、自信心及責任心,從而覺得自己老有所為。從原本懂得少少的技能,到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技能,以至學習更多知識及增加生活體驗,義務工作都能令長者增廣見聞、認識更多朋友。另外,有些長者更能透過義務工作獲取更多對他們有幫助的社會福利資訊。然而,不少長者因為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況,如病患、視力欠佳、記憶力衰退、情緒困擾,以致有心無力,難以參與義務工作。

傳統上,長者中心的服務多以「需求為本(need-based)」,按著相關服務對象的需要來提供服務;然而,在這基礎上,也可以考慮「能力為本(strength-based)」的可行性;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博士認為有不少長者本身也擁有不俗的技能,並能應用到長者義工服務中,這一方面能讓長者覺得自己老有所為,另一方面,透過分享技能,令低學歷的長者能學習更多新知識及認識更多朋友,讓長者變得更快樂。此外,中心也能考慮按長者的能力/健康狀況設立一些簡單的手作培訓課程;一方面,長者較容易掌握;另一方面,也能令長者能從中學習一技之長,提升個人成就感。

東華三院簡介 (https://www.tungwah.org.hk)
東華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來,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復康、興學育才、扶幼導青」的使命和承諾,時至今日,已發展成為全港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慈善服務機構。在過去百多年,東華三院的醫療、教育及社會服務均有長足發展,迎合社會需求,為市民提供收費低廉或免費的優質服務。現時東華三院共有292個服務單位,包括5間醫院、27個中西醫療衞生服務單位、53個教育服務單位及205個社會服務單位,涵蓋安老、兒童及青少年、復康及公共服務;另東華三院文物館負責宣揚東華歷史、修復和保存機構檔案以推動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並設立東華三院檔案中心,讓珍貴文化資產得以儲存。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 (http://www.apss.polyu.edu.hk/sscsps)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於1999年成立,著眼政策性社會研究,冀望通過以政策為取向之研究、發佈與實踐,增進公眾對社會政策問題之認識,促成更能反映平等、關懷及社會整合等價值之社會政策,並改善兒童、家庭與弱勢群體之福利和權益。

       * 完 *

傳媒查詢:歡迎致電2859 7482與東華三院企業傳訊處聯絡

圖一為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博士(左)及東華三院義工服務推廣委員會主席婁振陽先生於台上公佈調查結果,並回應傳媒問題。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博士(左)及東華三院義工服務推廣委員會主席婁振陽先生於台上公佈調查結果,並回應傳媒問題。

圖二為(右起)文化葫蘆項目主任馮彥均小姐、文化葫蘆相片調色師傅戴鏗漩先生、文化葫蘆打鐵師傅張憲枝先生、東華三院義工服務推廣委員會主席婁振陽先生、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博士、東華三院方樹泉長者地區中心第三齡義工鄧佘寶儀女士、香港理工大學活齡學院義工勞雄昌先生、香港理工大學活齡學院陳子安先生、東華三院院舍及家居照顧服務主任馮穎賢女士、東華三院陳婉珍第三齡義工中心暨膳深軒計劃主任梁美娟女士及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助理洪子軒先生在發佈會當日一同拍照。

(右起)文化葫蘆項目主任馮彥均小姐、文化葫蘆相片調色師傅戴鏗漩先生、文化葫蘆打鐵師傅張憲枝先生、東華三院義工服務推廣委員會主席婁振陽先生、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博士、東華三院方樹泉長者地區中心第三齡義工鄧佘寶儀女士、香港理工大學活齡學院義工勞雄昌先生、香港理工大學活齡學院陳子安先生、東華三院院舍及家居照顧服務主任馮穎賢女士、東華三院陳婉珍第三齡義工中心暨膳深軒計劃主任梁美娟女士及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助理洪子軒先生在發佈會當日一同拍照。

圖三為東華三院義工服務推廣委員會主席婁振陽先生(右)頒發紀念品予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博士,以感謝博士協助研究報告。

東華三院義工服務推廣委員會主席婁振陽先生(右)頒發紀念品予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博士,以感謝博士協助研究報告。

圖四為東華三院方樹泉長者地區中心第三齡義工鄧佘寶儀女士(右)分享參與義務工作前後的生活改變。

東華三院方樹泉長者地區中心第三齡義工鄧佘寶儀女士(右)分享參與義務工作前後的生活改變。

 

附件一:《義務工作長者心理健康關係》研究結果

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