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未分類

東華三院舉辦多項「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免費體驗活動
推動保育傳統中華文化

(香港,2025年6月14日)中國國務院把每年六月第二個星期六定為「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東華三院自2023年起便積極響應,並值成立155周年之際,於2025年6月14日(星期六) 舉辦四場免費公眾活動,進一步履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使命。

當日,東華三院辦多項主題活動,包括東華義莊導賞團、中式刺繡工作坊、金箔貼木雕工作坊及東保一家古蹟遊,範圍涵蓋古蹟導賞及傳統手作體驗,讓市民親身感受中華文化精髓,深化對文化保育的認知。此系列活動更獲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納入「香港非遺月」2025活動之一。

東華三院主席何猷啟先生表示:「中華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命脈,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更是我們的使命。東華三院深耕香港善業155年,一直致力保育中華傳統文化。我們相信,通過互動體驗喚起大眾對非遺文化的珍視,能進一步凝聚文化認同,培育深厚的家國情懷。」

原籍安葬 歸魂為仁

位於大口環的東華義莊建於1899年,於2020年被列為法定古蹟。百多年來,義莊一直默默為亡者服務,便利同胞寄厝靈骸,見證著一段跨越時間和地域界限的華人原籍安葬歷史,該地點亦因電影「破·地獄」廣受關注。活動當日,東華三院聯同得一文化,邀請了香港史學會理事施志明博士及黃競聰博士主持東華義莊導賞團,帶領參加者探討香港華人停柩待葬的傳統文化、歷史、服務和運作,並參觀於不同年代建成的東華義莊建築群。活動更增設棺木冷知識等環節,以生動方式深化大眾對本地殯葬文化的認識。

 

中式刺繡 以針代筆

裙褂是中式傳統嫁衣,裙是指下身長裙、褂則是上身的對襟衣,是傳統的婚嫁禮服,圖案多以龍、鳳為主,取龍鳳「呈祥」與「情長」的同音寓意。裙褂端莊優雅,是本地婚嫁的重要文化標誌。裙褂製作技藝也自2017年起被評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華三院和香港史學會合辦中式刺繡工作坊,特別邀請了資深刺繡師黃國興師傅介紹及教授裙褂刺繡技巧,參加者體驗「以針代筆」,於劍帶上繡製個人名字藉此讓更多人認識裙褂製作技藝、刺繡的技術和文化內涵。

木雕貼金 華實相輝

貼金是一種古老的工藝,與木工融合的技藝更是源遠流長,於元、明、清時期多用於裝飾建築物。《天工開物》有載:「凡色至於金,為人間華美貴重,故人工成箔而後施之。」鋪金箔技藝乃將純金箔黏貼於神像、物品或擺設品的表面,使裝飾看起來金碧輝煌,同時又能延長木材的使用時限,是中華民族民間傳統工藝的瑰寶,亦是香港非物質遺產項目。東華三院在法定古蹟的油麻地天后廟內舉辦金箔貼木雕工作坊,並邀請了吳瑞鑾師傅向參加者介紹貼金工藝歷史、技巧及現今社會之應用。

東保一家古蹟遊 見證早期華人發展 

東華三院和保良局作為香港歷史悠久的慈善機構,始終伴隨和見證香港發展。活動由程尋香港溫佐治先生及保良局博物館楊秀玲館長擔任導賞員,帶領參加者分別走訪獲擬列作法定古蹟的廣福祠、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東華醫院主樓及保良局中座大樓,讓參加者透過這三座建築瑰寶,了解東華三院的發源地與首兩代保良局局址的歷史故事,重溫早期香港華人發展軌跡。

東華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來,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復康、興學育才、扶幼導青」的使命和承諾,時至今日,已發展成為全港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慈善服務機構。在過去155年,東華三院在醫療、教育、社會、歷史文化保育及公共服務方面均有長足發展,迎合社會需求,為市民提供收費低廉或免費的優質服務。現時東華三院共有392個服務單位,包括5間醫院、37個中西醫療衞生服務單位及1個社區藥房、60個教育服務單位、257個安老、青少年及家庭、復康及社會企業/創新的社會服務單位,3個過渡性房屋計劃、1個地理空間實驗室(營運伙伴)1個回收便利點、兩個肩負守護和保育本地歷史文化重任的服務單位,分別為東華三院文物館和東華三院何超蕸檔案及文物中心,以及25個提供殯葬及廟祀服務的公共服務單位。

*完*

傳媒查詢:歡迎致電 2859 7452與東華三院企業傳訊科聯絡

圖一

圖一為東華三院主席何猷啟先生表示東華三院將不遺餘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圖二

圖二為東華義莊建於1899年,佔地約6,050平方米,於2020年獲政府列為法定古蹟。

圖三

圖三為香港史學會理事施志明博士及黃競聰博士介紹本地華人殯葬的文化。

圖四

圖四為裙褂是現代中式婚禮新娘的首選禮服,象徵對美滿生活的期許。

圖五

圖五為資深刺繡師黃國興師傅認為裙褂製作不僅考驗刺繡技藝精細程度,更承載著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充分體現了匠人精神。

圖六

圖六為貼金工藝於木雕貼上金箔,流光溢彩,增添貴氣。

圖七

圖七為活動有幸邀請到吳瑞鑾師傅現場教授木雕貼金傳統工藝。

圖八

圖八為東華三院與保良局為香港歷史悠久的華人慈善機構,伴隨香港市民經歷百多年來的發展和起伏。

圖九

圖九為參加者走訪三座一級歷史建築,認識香港百年慈善事業的發展,並近距離觀賞到難得展示的珍貴文物、檔案及館藏。

 

特殊學習需要學童智能機械人教育方案 – Robot4SEN計劃開展禮

東華三院群芳啟智學校以統籌及管理人的角色,聯同逾30所特殊學校及大專院校,成功申請「滙豐150週年慈善計劃」撥款4千零75萬多元,推出為期3年的「特殊學習需要學童智能機械人教育方案 —Robot4SEN」計劃,旨在為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童提供更多元化的學習模式,及發展他們的潛能。

計劃的開展禮於5月22日假座香港教育大學舉行,邀得政務司司長張建宗GBS太平紳士、滙豐亞太區財務總監顏傑慧女士、香港特殊學校議會永遠榮譽會長馬時亨教授GBS太平紳士、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BBS太平紳士及職業訓練局執行幹事尤曾家麗博士GBS太平紳士擔任主禮嘉賓;而是次開展禮亦屬「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紀念」的活動之一。

東華三院主席兼名譽校監李鋈麟博士太平紳士於開展禮致辭時表示,計劃透過開發60套以不同學科為基礎的智能機械人學習課程軟件,配合機械人生動又具多媒體效果等特性,為本港特殊學校的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經驗及多重感官的刺激,協助他們提升專注力及學習動機、改善溝通技巧,以提升學習成效。此計劃亦會為教職員舉辦學習研究比賽、培訓工作坊、經驗交流分享會、座談會等項目,提高參與學校的教職員對運用智能機械人作為學生學習輔助工具的能力及信心,同時建立知識交流及共享平台網站,藉以分享計劃成果及進行專業交流。此外,會場更設置機械人教學示例互動環節及展示專區,讓在場嘉賓親身體驗智能機械人學習課程軟件的實際應用及其新穎之處。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GBS太平紳士(右)致送紀念品予滙豐銀行亞太區財務總監顏傑慧女士(中),由名譽校監李鋈麟主席(左)陪同。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GBS太平紳士(中)與名譽校監李鋈麟主席(右一)於機械人互動區及合照區親身體驗計劃的新穎之處。


一眾嘉賓觀看智能機械人教學示例。

【黐住女神去Dating】有奬遊戲 贏走女神設計的八達通袋

Plastic Thing筆下的「女神」唔單止又靚又識嘆,仲要係充滿愛心嘅「港女 」!「女神」最近就同「光頭仔」化身東華三院社企大使,為大家介紹東華三院的4間社企,分別有iBakery愛烘焙、BiciLine單車生態導賞遊 、CookEasy煮餸易和WashEasy智易洗,希望大家多認識社企並同時支持殘疾人 士同弱勢社群就業。想知詳情,即刻睇片!女神做大使,當然就唔止睇片咁簡單啦,佢仲邀請大家參加有奬遊戲,睇完片答啱問題即有機會贏走女神設計的「八達通」袋。

獎品:Plastic Thing 設計的限量版八達通袋

問題:短片中的4間東華三院社企,聘用了什麼員工?(可選多於1項)

  1. 殘疾人士
  2. 低收入婦女
  3. 低收入、低學歷、低技術青少年
  4. 精神病康復者

點樣玩?

  1. 「讚好/Like」東華三院Facebook專頁(link)或「追蹤/Follow」東華三院Instagram(link)
  2. 「讚好/Like」東華三院Facebook專頁或Instagram的遊戲帖子
  3. 觀看短片
  4. 於遊戲帖子內的留言欄寫上答案並Tag至少一位朋友

留意事項:

  1. 截止時間:2016年8月24日23時59分(以香港時間為準)。
  2. 答對並完成所有遊戲步驟的參加者,有機會得到由Plastic Thing設計的限量版 八達通袋乙個。
  3. 每個參加者只可參加一次,以Facebook或Instagram帳號作準。
  4. 得獎者名單將於8月29日在東華三院網頁、東華三院Facebook 專頁及 Instagram內公布。
  5. 參加者須同意活動條款及細則(Link)。